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10)--张晓艳:大医传承 躬身为民.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医传承 躬身为民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大医传承 躬身为民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著名皮肤病专家张晓艳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元元 郭苏哲   北京,全国拥有最多三甲医院的城市。   在北京各大医院里,人挨人、人挤人是常态。每一名正在接受治疗的、候诊的、排队挂号的、期望加号的患者,无不希望得到名医亲自诊治。   相较于源源不断的患者,任何一家医院的专家级医生都是有限的,名医更是绝对少数。   找名医看病特别不容易,于是经常有人问,大医院里的“大医生”们每天都在干啥?他们平时究竟如何为患者服务?   全国道德模范张晓艳,是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老百姓眼中名副其实的“大医生”。细致观察张晓艳工作、生活的常态,或许能获得对各种疑惑的最好解答。 张晓艳近照?资料图片   “不要耽误她的时间”   “能不能不写‘出门诊时顾不上喝水’这点儿小事。我不希望同行们学我。医生也是人,病人又多,诊疗工作忙,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张晓艳对记者说。   在采访中,跟随张晓艳学习的研究生们表示担忧称,张晓艳出门诊时,一是顾不上,二是怕上厕所耽误病人时间,喝水太少太少。大家一致提议:“记者同志,您能不能借着采访的机会,帮我们提提意见。”   然而,呼吁后的结果却是,他们的导师不让写这个细节。   11月的一个周一上午,记者在门诊一线采访时,眼见前来问诊的病人络绎不绝。张晓艳不停地问、不停地嘱咐,早已口干舌燥。本想趁送走前一个病人的空隙赶紧喝口水,可刚端起水杯,后面的病人就已经推门进来了。张晓艳本能地把水杯又放下去,盖上杯盖。   平时,张晓艳的门诊病人特别多,门诊号很难挂。在她的记忆中,最高一次日门诊量曾达到189人。很多病人都知道,找张晓艳主任看病,一定要帮助她节约时间。   一次出门诊,病人见了张晓艳就开门见山:“张主任,我朋友的痤疮就是您看好的。我来之前他特意嘱咐我,张主任病人太多了,让我一定提前一天准备好要说什么,一定挑重点说,不要耽误您的时间。”   “病人的许多举动经常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得温暖,给予我们力量。所以我们更要全身心为患者考虑,尽最大可能去帮助患者、抚慰患者。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张晓艳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晓艳第一时间请战,却没能如愿投入武汉战疫一线。   去不了前线,张晓艳就坚守岗位,积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帮助患者。在业余时间,张晓艳主动投身另一个战场——社区防疫。她带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走访、慰问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等多个社区,全面了解街道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人员捐赠医用口罩、消毒液和洗手液等防护物资,亲自参与社区防控指导。   工作上极度忙碌往往会导致对家人的亏欠,张晓艳也不例外。“你不知道,老人为我付出了多少,他们为了让我把病人看完,自己吃了多少苦。有时候,我真想让老人抱怨几句,听到的却总是你去吧,我理解、理解。”张晓艳说。   “他们真是从北京来的”   就是这样一位出门诊顾不上喝水,顾不上照顾家里甚至睡觉时间都不够的医学教授,竟然还能抽出时间,干了一件震动学界、业界的大事。   “来北京寻求帮助的病人很多,可全国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没有能力来北京。他们也需要得到首都医疗专家的帮助。”2015年,张晓艳发起组建“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号召全国知名医院的医学专家开展基层医疗援助。   羊场乡,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从北京市朝阳区到羊场乡有2000多公里,即使坐飞机,也还要再坐车辗转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相当于跨越了半个中国。   就是这么个鲜为人知的乡村,张晓艳带着多位知名医学专家跑了两趟,只为一个小男孩。   “来了好多人哦,穿白大褂的。他们真是从北京来的!”   2019年8月,张晓艳带着团队成员第一次来到羊场乡,给乡亲们免费看病。那一次,一个8岁小男孩引起了专家们高度关注。   小患者四肢肌肉萎缩,小腿腓肠肌肥大,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日常行动、坐卧都非常困难。   回到北京,张晓艳心里仿佛住下了那个走路摇晃、蹒跚的小男孩。   “起码咱们得知道孩子得的是啥病吧。”2020年10月,张晓艳再次带领志愿团专家们赶赴羊场乡去找那个小男孩。经过多轮会诊,专家们认为男孩得的很可能是严重的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孩子家里一定还有人得这个病!”经过反复询问,张晓艳和团队几位主任大夫了解到,小男孩有个表哥,已经完全不能站立、行走,生活无法自理。张晓艳团队专家立即联系了毕节市相关检测机构,携带冰壶来到羊场乡,为小患者及其表哥和家族中直系亲属采集血样进行基因检测,筛查相关致病基因,结论是,兄弟俩得的其实是一种遗传病。   在此之前,患者的

文档评论(0)

177****28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育,专注于教育领域创作与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