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南省吴同秋高中地理名师网络工作室
PAGE 1湖南省吴同秋高中第名师工作室出品 笔人:朱丹 株洲市南方学;审稿人:肖慧峰
PAGE 1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运用地球仪演示黄赤交角,掌握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了解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
2.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因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影响,认识不同区域所处温度带及昼夜长短变化,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3.地理实践力:绘制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人地协调观:了解黄赤交角和所产生现象,依据其影响进行科学决策,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应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展现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过程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特点: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为0°。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当地地方时)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观察不同节气光照图,学生探究得出规律:
时间变化:
结合课文中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描述,依据图1-16、图1-17中的相关数据,在图1-18中分别绘出夏至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纬度(空间)变化:
【总结】
近大远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总结】
计算公式: H=90°-|直射点纬度±所求纬度|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例表示。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极夜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是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是二至日。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位置”确定昼夜长短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②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2)由“移动方向”确定昼夜长短变化
“移动方向”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①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②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昼长、夜长的计算
(1)昼弧、夜弧计算法
在光照图中,根据某纬线上的昼弧、夜弧所占的经度数,按15°/小时可推算出某地某日的昼长和夜长。
昼长时数=昼弧所跨经度数/ 15°
夜长时数=夜弧所跨经度数/ 15°
(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法
白昼长度为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白昼的最中间时间为正午12点(地方时),上午和下午等长。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12 -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2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
地轴是倾斜的(根本原因)
存在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直接原因)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
周年变化 纬度变化
四季 五带
本节课的内容讲授已经完成,需要老师带着学生进行回顾,从黄赤交角的定义,形成,到黄赤交角的影响,教师罗列提纲,串联知识,结合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进行回顾复习。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IECCPA 046-2023 废SCR 脱硝催化剂循环利用技术规范.pdf
- 《烹饪工艺学》教学课件.ppt VIP
- 群落生态学基础生态学.pptx VIP
-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及其药物治疗.pptx VIP
- 高三试卷: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docx VIP
- 砖瓦施工职业发展研究报告.pptx VIP
- 南京绿地广场紫峰大厦项目研究报告.ppt VIP
- G10-40SQF钢筋混凝土化粪池明细工程量.xlsx VIP
- 《GB/T 40595-2021并网电源一次调频技术规定及试验导则》.pdf
- 2023年CCAA注册审核员《产品认证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