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与《春思曲》创作对比分析
舒伯特(1797-1828)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人,也是浪漫主义抒情艺术歌曲的创始人。他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的艺术歌曲,他在创作中选材不拘形式,注重升华诗歌内容。他的作品拓展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体裁,其中《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歌词与伴奏浑然一体.动人心弦,是跨进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
黄自(1904-1938)他明确提出“建立民族化新音乐”的口号,作为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中国大批民族作曲家。他所作的艺术歌曲大胆借鉴了西方和声的运用,又保持了与中国文化的种种联系,以中国独特的线性伴奏织体带动旋律的进行,其中《春思曲》,是他西方和声与民族音乐融合的典型作品之一,中国作品中诗与词融合的典范。
一、结构、调式对比分析
(一)《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结构、调式分析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是以著名诗人歌德所作《浮士德》为歌词进行创作的分节歌,歌曲采用八六拍子,b小调,共三段。在歌曲旋律中,通过强调吟诵的艺术形式来加强歌曲的戏剧性。在钢琴伴奏中右手运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纺车的状态以衬托玛格丽特的心理变化,每一段音乐的旋律根据诗句内容的需要,随着主人公情绪变化而变化,并与歌曲结构紧密的结合。同时每一个分节换尾不换头,最后结束在b小调上,使全曲首尾互为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二)《春思曲》结构、调式分析
《春思曲》著名词人韦瀚章作词,黄自编曲,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歌曲采用八十二拍子与八九拍子的混合拍子,d小调,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段是一个下行的旋律线条,生动的表达出了歌词中蕴含的情感。二连音的伴奏织体则形象的表现出下雨的音乐意境,使听者快速进入到乐曲中,更好的表现出歌词的意境,把一位思君女子心中的惆怅和孤寂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因此使听者感同身受。结尾处对开头进行了再现,这样的结束使得全曲更完整,也把女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为具体。在这样巧妙的作曲下,使得诗与乐更紧密的融合为一体。
(三)整体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在伴奏与歌词上都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使得歌曲形成了有意境的整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让听者对歌曲塑造人物形象的心理更加清晰。
黄自在伴奏中运用柱式和弦描绘了下雨的情景,左手则更突出旋律的是线条流动性,通过伴奏的流动来带动主旋律的连贯。左手旋律的变化,更具有意境美的创作风格,使诗歌的韵味更加强烈,同时也表现出了东方朦胧的民族特色,暗含了黄自从事的艺术歌曲创作的精神追求是民族主义精神的光大与发扬。
舒伯特则是一种写实的创作风格,在伴奏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流动音型来描绘纺车的声音,从而衬托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以及情感变化,通过这种流动的音型,更加具体的表现了玛格丽特的状态。全篇出现柱式和弦少之又少,第二段末尾处出现了几处柱式和弦,则留给了我们对于女主人公沉溺于幸福的样子的想象。突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性创作手法。
两首歌曲在去掉歌词之后几乎都能成为单独的钢琴曲,这也说明了两首歌曲在伴奏上的用心之处。
二、歌词的对比分析
(一)歌词选题方面
从《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春思曲》两首作品的文学歌词展现上看,两首歌曲的异同点十分清晰。其中相同点比较明显:两首作品所浓墨重彩描写的都是热恋中的少女对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两者的诗词主题完全一致。从歌德的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对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直言不讳的,运用直接的心理描写来表达玛格丽特的心理变化与思念恋人的真挚感情。在选词方面《思春曲》虽是中国近现代作品,但诗词则蕴含着中国传统古诗词的韵味,使之更有意境。《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选自歌德叙事诗《浮士德》其表现手法更为注重思想解放的现实主义,表述更加贴近生活。
(二)东西方描写方面
而通过对《春思曲》的歌词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方描写人物的情感更注重的是通过侧面描写,歌曲中大量运用了景物描写及肢体动作描写,以传统东方少女的心理,含蓄、矜持的方式展现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这更符合中国的审美,而不是像西方表达的那么露骨,更显中国传统意蕴。《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则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进行展现,西方女性在追求爱情的表现上是勇敢、直接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三、东西文化差异
(一)背景的差异
因为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通过对两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分析:《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作于1814年10月19日,是舒伯特在17岁所作,当时西方音乐正处于从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舒伯特所作的这首作品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从全曲调性布局来看,在歌曲情绪变化和意境转折的地方及旋律的半音模进,伴随而来的是丰富的和声变化、转调和离调,这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个标志性写作手法,同时舒伯特在创作中融合了奥地利民歌的特点,这也为日后德奥作曲家的歌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思曲》作于战乱的年代,19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