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 疳
【诊断与鉴别】
【病因病机】
【辨证及治疗】
【预防与调护】
【预后及转归】
鼻疳是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痛痒、糜烂渗液或粗糙皲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小儿,可反复发作。中医古典医籍中又称“疳鼻”“鼻疮”“赤鼻”“䘌鼻”“鼻䘌疮”“鼻下赤烂”“鼻慝”“疳虫蚀鼻”“肺疳”“气疳”等。
西医学的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诊断与鉴别】
本病主要表现为鼻前孔及其附近灼热疼痛或瘙痒,局部肌肤漫肿潮红,或糜烂,渗液,结痂,或皮肤皲裂、粗糙,鼻毛脱落。可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
本病与鼻疔均可出现外鼻部红肿疼痛,应加以鉴别:鼻疔为外鼻部的疔疮疖肿,病变较局限,可化脓,病程较短,愈后不易反复;鼻疳的病变范围较大,不会化脓,可糜烂、渗液,病程较长,常易反复发作。
【病因病机】
1.肺经蕴热
肺经素有蕴热,又因起居不慎,复感风热邪毒,或挖鼻损伤肌肤,或患鼻病脓涕经常浸渍,邪毒乘虚侵袭,外邪引动肺热,上灼鼻窍,熏蒸鼻前孔肌肤而为病。
2.脾胃湿热
饮食不节,脾失运化,以致湿浊内停,湿郁化热;或因小儿脾胃虚弱,积食化热,疳热上攻,致使湿热之邪循经上犯,熏蒸鼻窍肌肤而为病。
3.阴虚血燥
患病日久,邪热留恋不去,内耗阴血,阴虚血燥,血虚生风,虚热上攻,久蒸鼻窍,而致鼻疳久治不愈。
【辨证及治疗】
1.分型论治
(1)肺经蕴热
主证:鼻前孔及周围肌肤红肿或糜烂,灼热干焮,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肺经蕴热,风热外袭,内外邪热结聚于鼻,熏灼鼻孔处肌肤,则出现鼻部红肿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数为热象。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泻肺。
方药:黄芩汤加减。
方中黄芩、栀子、桑白皮清肺热而解毒;薄荷、荆芥穗疏风清热;赤芍清热凉血;麦冬清热养阴;桔梗宣降肺气;甘草健脾和中。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瓜蒌仁、大黄;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牡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红肿甚者,可加大青叶、板蓝根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2)脾胃湿热
主证:鼻前孔及周围肌肤糜烂、渗液、结痂、瘙痒,甚者可侵及鼻翼及口唇。伴纳呆,大便黏滞不爽或溏薄,小便黄浊,小儿可见啼哭易怒、搔抓鼻部。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脾胃失调,湿浊内生,蕴而生热,湿热循经上蒸,壅结鼻窍,腐蚀肌肤,则鼻窍肌肤糜烂、渗液、结痂、瘙痒;湿热困脾,运化失职,则大便黏滞不爽或溏薄,小便黄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燥湿,解毒和中。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方中以黄柏、萆薢、滑石、泽泻、通草清热祛湿而解毒;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牡丹皮清热凉血。若湿热盛者,加黄连、苦参、土茯苓以助清热燥湿之力;痒甚者,加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以祛风除湿止痒;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加黄芪、白术、金银花以扶正解毒。小儿脾弱,腹胀便溏者,可合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消积除湿。
(3)阴虚血燥
主证:鼻前孔及周围干燥、瘙痒或灼痛,皮肤粗糙、增厚、皲裂,鼻毛脱落。伴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热久蕴,或脾胃湿热久留,内耗阴血,致阴血亏虚,生风化燥,鼻部失养,故鼻前孔肌肤粗糙、增厚、皲裂、结痂、鼻毛脱落;血燥风盛,则痒剧;虚热上攻,则灼热干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血燥之象。
治法:滋阴润燥,养血息风。
方药:四物消风饮加减。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养阴润燥,以扶正祛邪;黄芩清肺热;荆芥穗、薄荷、柴胡疏风散邪止痒;甘草健脾和中。若鼻部肌肤干燥、皲裂甚,加玄参、麦冬、何首乌之类以助滋阴养血;痒甚加蝉蜕、防风、全蝎以祛风止痒;肌肤色红、干燥、疼痛,加金银花、野菊花以解毒祛邪。
2.外治法
(1)外洗
可选用以下方药煎水局部外洗:
①内服中药渣再煎。
②苦楝树叶、桉树叶各30g。
③苦参、苍术、白鲜皮各15g。
④菊花、蒲公英各60g。
⑤马齿苋、地肤子、黄柏、枯矾各30g。
(2)外敷
①红肿、糜烂、渗液,可用青蛤散涂敷。
②糜烂不愈,脂水多者,可取瓦松或五倍子适量,烧灰研细末,敷于患处。
③干燥、皲裂、脱屑者,用黄连膏外涂。
④灼热疼痛者,取辰砂定痛散用麻油调敷。
3.针灸疗法
(1)体针
可取合谷、曲池、外关、少商等穴,提插捻转,用泻法。
(2)耳穴贴压
取鼻、肺、胃、下屏间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经常用手轻按贴穴,维持刺激。
【预防与调护】
1.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疾病,避免涕液浸渍鼻窍肌肤。
2.保持鼻部清洁,忌用热水烫洗或肥皂水洗涤,避免局部刺激。
3.戒除挖鼻、拔鼻毛等不良习惯。
4.忌食肥甘厚腻之品及鱼、虾、蟹等发物。
5.小儿患者,应注意饮食调养,并应防治各种寄生虫病,以防疳热上攻。
【预后及转归】
鼻疳若及时恰当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