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 •1
v 熟练掌握1~2种分叉病变的分型;
v 根据病变分型、血管解剖特点和临床特点, 制定治疗策略;
v 熟悉各种分叉病变的治疗器械;
v 掌握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技巧;
v 了解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效果的判断。
学习要点
.2
v 流行病学
v 见于1530%
v 分支阻塞
v 铲雪现象
v 界嵴移位
v 介入治疗手段
v 单纯球囊扩张
v 定向旋切、旋磨
v 切割球囊
v 支架
v 优于
概述
v 夹层撕裂
3.3
分叉部位血管节段命名
4.4
v 根据主支和边支成角大小:
v Y型:夹角70°
v T型:夹角70°
v 根据斑块分布
v 根据纵向分布:、、、
v 根据纵向横向分布:陈氏分型
分叉病变分型
5.5
根据斑块分布分型
.6
6
v 正头位、头位、蜘蛛位
v 足位、足位、足位 极远段可用头位或加头位
v 后三叉
v 头位10°、头位
投照角度
7.7
v 强支撑——球囊通过支架网眼、对吻扩张
v 、导引导管
v 短、成角较大:
v 长:、
v 大多数可选择 4
v 迂曲、 “牧羊钩”样起始段:、导引导管。
指引导管
8.8
v 通过能力较强、支撑力较好
v 、等,可以“关闭 ”
v 血管弯曲明显时: 2、、等,涂层导丝,避免“关闭”
导引钢丝
9.9
v 球囊导管:外径较小、通过能力强
v 最后扩张使用非顺应性球囊以充分开放网孔
v 对吻扩张使用非顺应性球囊以实现支架整形
球囊
10
.10
支架
v 支架:推荐
v 闭环类网孔可以扩张至直径3.0,开环类网孔可以扩张至
11
19.8 6.3
.11
直径3.5以上
侧面:
剖面:
9.5
12.6
12.6
3.0
4.0
4.0
相当直径()
网孔周长()
é
V
支架
公司
Ø 避免涂层导丝
Ø “保护导丝” 作用
Ø 减小主支支架释放时完全闭塞边支血管的机会
Ø 减少主支与边支血管的夹角,便于再通过网孔
Ø 边支完全闭塞时,指示再通过径路
保护导丝
12
.12
Ø 第一条导引钢丝应进入成角较大的、较难进入的血管(一
般是边支)
Ø 两条导丝分别到位后,大距离分开它们在体外的部分并相
对固定
避免导丝纠缠
1 13
支架植入方式
Ø 单支架
Ø 支架跨越()
Ø 单或双支架
Ø 必要时()支架术
Ø 双支架
Ø V支架术、同时对吻支架( ,)术、 T支架术、挤压() 支架术、裤裙(,或裤型,)支架术以及各种变型
Ø 双或三支架
Ø 裙()支架术,已少用
Ø 三支架术
Ø Y支架术,已不常用
1 14
+
1 15
T
T
v ( T)
和
.16
v (T )
和
.17
1 18
Ø 经典支架术:
Ø 倒向()支架术
Ø 反向()支架术
Ø 小型()支架术
Ø 分步()支架术 。
Ø 双次对吻( ,)支架术
1 19
支架术
2 20
Ø 两分支支架突入主干较长(如: 5以上)。
Ø 较容易保证完全覆盖病变,与其 他双支架技术比较操作较简单
Ø 但是重建血管界嵴,远期预后不 明确,再次介入时器械进入可能 受影响。
Ø 实施支架术要求两分支夹角 90o ,对吻后扩张十分重要。
支架术
+
2.121
支架术
Ø 如果先置入主干支架,后置入单 支或双支分支支架,称为支架术, 亦已极少使用。
Ø 技术与Y技术区别除了安置支架 次序改变,支架技术分支支架近 端可能突入重叠于主干支架内, 较完全覆盖病变。但是可能因为 突入过多重建界嵴。
2 22
Ø 如果V支架术后(可能因为斑块移位、边缘撕 裂等原因累及主干),在主干植入第三枚支架, 则成为Y支架术。
Ø Y支架术是最早的分叉病变技术之一。
Ø 早期Y支架术第三枚支架被捏在两枚平行球囊 上,主支和边支导丝送达界嵴部位。
Ø 在预制支架时代,尤其使用时,此操作缺点明 显:步骤繁琐,违反器械说明书指引,指引导 管腔径要求大,一旦导丝缠绕支架不能到位, 涂层可能变型影响药物作用。近年已经少用, 为其他双支架术替代。
Ø 如确需使用,简化第三枚支架的输送为使用单 导丝、单球囊,精确定位至界嵴,尽可能接近 分支支架。最后需对吻扩张,两球囊近段联合 扩张主干支架。
Y支架术
+
23
.23
v 主支植入支架跨越边支开口;必要时 (如边支开口严重受压或明显夹层):
v 再通过导丝至边支
v 球囊扩张网孔
v 植入第二枚支架至边支
v 后扩张和对吻扩张
v 可能以单支架完成,也可能以T、反 向或方式植入双支架
v 与经典双支架技术相比,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