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而难返之“家”:《大海啊,大海》中的城乡叙事.docVIP

离而难返之“家”:《大海啊,大海》中的城乡叙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而难返之“家”:《大海啊,大海》中的城乡叙事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是战后英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其代表作《大海啊,大海》采用日记体形式和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著名戏剧导演查尔斯·阿罗比(Charles Arrowby)离开伦敦、隐居海边的遭遇,其中插叙了他的童年生活和在伦敦的职业生涯。整部小说就是查尔斯自我反思的日记,记录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虽然已经隐居,但是之前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亲友重新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并影响着他的计划。查尔斯隐居夏福海角屋(Shruff End),偶然发现初恋哈特莉(Hartley)住在附近,武断地认定哈特莉生活不幸,自以为是地想要拯救她,最后竟将其囚禁在夏福海角屋。由于以前朋友和堂弟詹姆斯(James)进行干预,以及哈特莉最后疯狂抗议,查尔斯没能如愿以偿。之后,哈特莉夫妇的养子泰特斯(Titus)溺水死亡以及詹姆斯的自杀等事件促使查尔斯从自我意识中觉醒,重新理性思考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经过一系列闹剧后,查尔斯返回伦敦,做出改变。 查尔斯偶遇哈特莉后,想要与之重建平等尊重的关系,然而竟做出囚禁她的举动。查尔斯对“善”的追求何以产生“恶”的结果?对此,学者看法各异。有学者将原因归结为查尔斯的自我中心主义[1]。也有学者认为查尔斯因陷入爱情(eros),为保持对这份爱更长久的欣赏,故而使所爱之人失实(de-realize),进而做出越轨之举[2]。还有学者从主客体关系出发,认为查尔斯越轨之举是为了恢复被物化的哈特莉的主体性,虽然结果仍是将她视为“物”[3]。以上分析集中在自我、幻想和情感等个体的、微观的因素上,没有注意到影响查尔斯的宏观时代背景——现代性与城市化。查尔斯因城乡差距而离乡入城,因迷失于城市而离城入乡。布朗·尼克尔(Bran Nicol)注意到离城入乡既意味着“朝圣”[3]137,又意味着“象征性的返家”[4]137(1)布朗·尼克尔(Bran Nicol)在《艾丽丝·默多克:回忆性小说》(Iris Murdoch:The Retrospective Fiction)写道:“《大海啊,大海》的主题不仅涉及朝圣,还涉及象征性的返家(symbolic homecoming)。他的新家意味着不同于演员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New York:Palgrare Macmillan,2004:137.)。但此处的“家”指稳定的、规律的日常生活,不涉及哈特莉,因而也不足以解释上述问题。通过城乡关系视角以及文本细读,可以得出关于“家”的新理解:根植于乡村自然的、时间上指向过去的纯真状态。“返家”即通过回归过去抵达“善”或纯真状态。本文所理解的“家”既不同于陈秀萍所指的“理想的家庭关系”[5],也不同于刘晓华所指的“人在与他人的和谐关系所得到的归依感和身份感”[6]23。查尔斯离乡入城,逐渐堕落,对应着“离家”;离城入乡,反省人生,追求哈特莉,是企图“返家”;再次离乡入城是因为“返家”失败。引入城乡关系的宏观视角后,可以看到默多克通过查尔斯徒劳的“返家”之旅揭示了城市化背景下人的精神无家可归的失落状态。城乡空间转换是小说的突出特征,见证着查尔斯人生阶段和思想状态的转变。本文在“返家”主题崭新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理论阐述查尔斯的“返家”努力以及这种努力何以遭到失败,为小说提供新的理解维度。 一、离“家”之因:在乡望城 《大海啊,大海》中的城乡空间转换呈现出这样一种模式:乡(查尔斯故乡阿登林场the Forest of Arden)——城(伦敦)——乡(夏福海角屋)——城(伦敦)。这一系列的空间转换也象征着查尔斯人生阶段和思想状态的转换。对堂弟詹姆斯的嫉妒和对初恋女友哈特莉的念想伴随了他大半生,而这虚幻假想与执念的产生原因一部分可以追溯到查尔斯的童年生活。童年时期,查尔斯面对自己与詹姆斯的种种差距,感到隐隐自卑与嫉妒。詹姆斯一家代表的城市生活与查尔斯一家代表的乡村生活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生活条件、家庭氛围、詹姆斯与查尔斯的人生差距。 在生活条件方面,詹姆斯一家远比查尔斯家富裕。詹姆斯家是“绿阴环抱的用石头砌成的莱姆斯登斯庄园(The Ramsdens)”[7]62。而查尔斯一家“住在一个既孤独又无隐私可言的居民区里”[7]62。查尔斯的叔叔阿贝尔·阿罗比(Abel Arrowby)一家有小马驹和各种名牌车,会去国外旅行,开着车去过欧洲各地;而查尔斯“直到‘二战’以后才离开过英国,和克莱门特(Clement)一起去过巴黎”[7]60。在家庭氛围方面,詹姆斯身处享乐主义的资产阶级家庭,氛围更活泼热闹,充满趣味。查尔斯身处清教徒家庭,氛围略显呆板沉闷,平淡乏味。查尔斯回忆起叔叔婶婶和父母,如此写道: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