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历史选择性必修1);法律;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治理;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治理:礼法对立;补充知识:儒家分流,法礼务实互鉴;1、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
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 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
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 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
2、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
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 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
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 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魏晋时期: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3、唐朝的法治与礼治;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4、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5、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探究活动一;材料 中华法系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原生法系,其丰富的内涵不仅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也适合于相邻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国情,故而有可能奉中华法系为母法。历代王朝重视法典编纂,自隋唐起历代法典都规定“十恶”(含侵犯朝廷和皇室的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涉及家族伦理道德的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以及不义、不道)之罪,由于重公权轻私权,因此国家刑法发达,而涉及民间田地钱债的民事行为则视为细事,缺乏应有的法律调整。除黄帝外,朝廷中的行政高官也握有不等的司法权,地方临民之官,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二者合二为一。——张晋藩《解读中华法系的本土性》;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6、《御制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这说明
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明朝初年杂剧题材的偏狭
C.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 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7、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体现了程朱理学走向极端 D.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8、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