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经典”的文本迁徙与影视传播——以《洪湖赤卫队》为例.docVIP

论“红色经典”的文本迁徙与影视传播——以《洪湖赤卫队》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红色经典”的文本迁徙与影视传播——以《洪湖赤卫队》为例 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现象,“红色经典”的生产、改编与传播,受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的影响与渗透,成为一个流动性的概念,经历了“经典化—再经典化—去经典化—品牌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联着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转型、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经典”的文本类型与创编潮流,再以《洪湖赤卫队》为例考察了“红色经典”的文本迁徙与影视传播规律:保留红色文化内核、寻找成熟范式、塑造文化品牌。 “红色经典” 《洪湖赤卫队》 文本迁徙 影视传播 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红色经典”的生产、改编与传播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这些文艺作品因为携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以及这种意识形态性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到的分化、流失与消解等现象,引起了官方、学界和民间的多方关注。“红色经典”在流变与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的影响与渗透,成为一个流动性的概念。在其诞生之初,更多地受到主流权力话语的规制,在文艺机构学术权威、主流批评家和读者大众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经典化”与“再经典化”的过程;随后,在时代激烈变迁、审美趣味多元化的商业氛围下,遭到了“去经典化”的放逐;而世纪之交,在红色文化潮流的裹挟下甚至被“品牌化”。 一、“红色经典”的生产:文本类型与创编潮流 所谓“红色经典”,一般指创作于1949年至1966年间,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和民主建设并取得全面胜利为主要创作内容,运用劳动人民喜闻乐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来表达革命英雄主义和激情理想主义的文艺作品。主要代表作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长篇小说,以及《冰山上的来客》《英雄虎胆》《51号兵站》《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戏剧电影作品,被称为“原创类红色经典”;还包括不少由根据地、解放区时期文艺作品改编成的戏剧电影作品,如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电影《吕梁英雄传》《刘胡兰》《白毛女》等“次生类红色经典”。 许多“红色经典”经历了较为繁复的版本演变,大致路径是“小说或诗歌→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从原创的语言艺术到次生的舞台艺术,再到变体的电子媒介艺术,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样式。在“红色经典”的流变与传播过程中,大致出现了三次创作或改编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949—1961年,诞生了大部分“原创类红色经典”;第二次发生在1956—1974年,出现了“次生类红色经典”,如改编电影:《铁道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日》《烈火中永生》,改编戏剧《保卫延安》《红岩》等,还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及其电影版;第三次发生在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涌现出一大批“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在商业化浪潮中产生的改编类作品可以称为 “变体类红色经典”,它们因为携带着主流意识形态性、大众审美因子和商业消费理念,已经变成了“混血儿”。在这次改编创作高潮中,28集的电视连续剧《洪湖赤卫队》获得了各方好评,成为“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典范之作。 二、“红色经典”的流变:《洪湖赤卫队》的文本迁徙 《洪湖赤卫队》自1958年问世以来,短短几年间就从湖北传播到全国,韩英、刘闯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在民众中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革命情怀。1961年,被改编成为同名电影,之后还被改编为其他舞台艺术和多种地方戏曲。2007年、2010年两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尤其是2010年石伟导演的28集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之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及许多地方台接连重播,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洪湖赤卫队》的文本生成与演变经历了由口头传说与民间歌谣到歌剧,再到电影和戏曲,最后到电视剧,其间经过了多次改编移植,形成了若干个版本样式。笔者选取1958年版歌剧、1961年版电影和2010年版电视剧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文本,来分析探究《洪湖赤卫队》的生产、流变、传播、接受的过程和规律。 1.经典诞生:歌剧《洪湖赤卫队》闪亮登场。该剧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创作组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杨会召导演,于1958年在武汉首演,次年到北京公演,受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一致称赞。剧作描写1930年湖北沔阳县彭家墩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带领下,袭击回乡报复的白极会头子、恶霸彭霸天,几经波折,最终消灭了彭霸天及其反动武装。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文学、人物、音乐与歌唱、表演以各自精美的艺术创造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歌剧的经典之作,为民族歌剧美学形态的形成,树立了典范,成为继《白毛女》之后中国第二代民族歌剧的代表作。该剧的音乐主要从湖北天沔花鼓戏及其他民间音乐中取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