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日僧的日本与日本.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时期日僧的日本与日本 宋元时期,中日之间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呈逐年活跃的趋势。其中,日本僧侣的故乡来到这里。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北宋时期有名可查的来华日僧数为32人①1,南宋时期约为180人②2,元代则激增至300馀人。北宋及南宋早期,来华日僧多为天台宗、真言宗、律宗以及净土宗的僧侣,到了南宋中晚期,随着禅宗东传,来华日僧已多为学禅而来。这些僧人来华后,以江浙两地的五山十刹为中心,游历各处禅寺,参访诸位高僧,成为宋元禅林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于大多数不善华言却通汉文的日本僧人而言,借助文字参禅问道无疑是求学的重要途径,而且,宋元时期正是禅林诗文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不难想像,日僧在华期间与中国僧人有颇为频繁的文书往来。这些往来文书的内容,有一部分被收录在中日禅僧的语录和诗文集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文书原件被归国日僧带回了日本,并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日本学界以“墨迹”称之。 曾任日本文部省国宝鉴定官的田山方南在1955-1977年期间,对日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寺院以及个人收藏的墨迹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最后将整理好的912件中日两国禅林墨迹逐一拍照,配上题解,汇编成《禅林墨迹》、《续禅林墨迹》、《禅林墨迹拾遗》三部凡九册陆续出版③3,其中,收录了135名宋元禅僧的墨迹556件。对于这部分墨迹的作者、种类、文献与史料价值等,笔者曾撰文予以介绍④4,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明确是赠与日僧的墨迹种类、内容及其反映的现象做进一步考察。 所谓“明确赠与日僧”,是指根据墨迹的题识及内容,可以判定该墨迹是宋元禅僧专为日本僧人而作。现存的556件墨迹中,这样的墨迹约有半数以上,除去其中赴日僧人完成于日本的作品,馀下的103件墨迹就是我们了解日僧在华以及归国后与中国禅林交流活动的珍贵史料。这部分墨迹的种类与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七种: 1. 求法平等无差别 日僧来华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问题,他们虽然能看懂汉文,却未必能听懂华言,因此,请求师僧赠送法语就成为他们求学问道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些法语,或是以诗偈,或是以散文的形式对禅理禅意进行宣说,其中不乏对日僧归国后弘扬禅宗的期望。兹举例如下: 日僧以亨得谦(生卒年不详),临济宗僧,初在赴日元僧明极楚俊(1262-1336)①5门下出家,后赴元,游历四方,遍参高僧,最后嗣法见心来复(1319-1391)②6,洪武元年(1368)回国。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得谦访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天竺寺住持用章廷俊(1299-1368)③7,并“索语”,廷俊应请为其作偈曰:“佛法徧在一切处,岂闻西南北与东。摩竭鱼吞南海浪,扶桑夜半日轮红。七穿八穴如来藏,百匝千重少室宗。直下为渠俱裂破,便妙同喜验谦公。”④8在此法语中,廷俊首先阐明佛法平等无差别,人人皆有佛性之道理,继而鼓励得谦精进修行,最终证悟禅宗奥义。同年四月,得谦在参拜灵隐寺松源崇岳塔之前,访穆庵文康(生卒年不详)⑤9“求语”,文康亦送其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当阳推出黄金藏。一句声前构得亲,佛祖望风俱胆丧。塞壑填沟苕菷椿,何人提起恢宗纲。风吹日炙全体露,彻骨彻髓谁承当。炊巾一展能盖覆,古亦不先今不后。赤手持归日本东,尘尘刹刹师子吼。”⑥10在此法语中,文康以松源崇岳(1132-1202)①11“开口不在舌头上”之公案入题,阐述佛性人人具足,不生不灭,无处不在之道理,期待得谦回国之后,能将佛法发扬光大。五月,得谦参湖州安吉府移忠禅寺,住持南州文藻(生卒年不详)②12赠其偈曰:“善财岂为求其益,一百十城俱遍历。无端走得脚生疮,楼阁门开见知识。扶桑之日光非光,藏里摩尼色非色。柴丬扬下绝承当,始信从前了无得。谓言弱水隔蓬莱,政是胶柱而调瑟。归家稳坐法王毡,试看挥戈回佛日。”③13文藻首先以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成就佛道的故事,鼓励得谦参访诸位高僧,继而强调发现本身所具备的真如佛性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胶柱调瑟”、“挥戈回日”两个典故,鼓励得谦不要拘泥于中日两国的差异,归国后排除困难,努力宣扬佛法。 圆尔辨圆(1202-1280),骏河国安倍郡(今静冈县静冈市)人。初学天台宗,后习临济禅。南宋端平二年(1235)来华,历参明州(今宁波)、临安两地高僧,最后嗣法径山寺(位于今浙江杭州)住持无准师范(1178-1249)④14。淳祐元年(1241)归国。嘉熙元年(1237)十月,圆尔向师范问询法要,师范特写法语一篇相付。其文云:“道无南北,弘之在人。果能弘道,则一切处总是受用处。不动本际,而历遍南方;不涉外求,而普参知识。如是,则非特此国彼国,不隔丝毫。至于及尽无边香水海,那边更那边,犹指诸掌耳。此吾心之常分,非假于它术。如是,信得及,见得彻,则逾海越漠,涉岭登山,初不恶矣。圆尔上人效善财,游历百城,参寻知识,决明已躬大事,其志不浅。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