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建《雨过山村》阅读答案
王建《雨过山村》阅读答案「篇一」
《雨过山村》是由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
来表达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第四句通过对花的
“闲”来反衬当地人的忙。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释:
(1)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2)妇姑:嫂嫂和小姑。
(3)相唤:互相呼唤。
(4)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5)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6)中庭:庭院中间。
(7)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1)诗的一、二两句运用哪种表现手法?突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1分)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精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以声写静的手法。突出山村的宁静幽美。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 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生活的闲适
自在。
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 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
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王建《雨过山村》阅读答案「篇二」
《雨过山村》是由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
来表达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第四句通过对花的
“闲”来反衬当地人的忙。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5分)
答:
(2)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阅读答案
12.(10分)
(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 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5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 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3分;
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 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 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3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
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鉴赏
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
鸣”有关, “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
“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 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
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 “鸡鸣一两
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第二句中,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 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 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 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 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 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
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第三句中,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 “妇姑相
唤浴蚕去”。 “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 “禁原蚕”注引《蚕
书》: “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 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 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 “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 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
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
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 “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 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 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 “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混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 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 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
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
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
句: “心思之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