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至今,张冰还记得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左胸前的白花在寒风中伏低,微摆,伏低,微摆,仿佛在胸口写就一张招魂典仪。抬头看,垂首自立,挤满八宝山大院的,全是为朱敏送别的人。
2009年,北师大俄文系教授、朱德总司令之女朱敏病逝。她早年在苏联留学,曾在纳粹集中营受尽折磨,归国后至北师大任教。“老太太一生品质高尚,从没以总司令女儿自居。有一年,她主动把年假让给探亲的同志,耽误了眼疾,很早一只眼就失明了。即使这样,‘文革’后她还是主动扛起教职,组织恢复正常教学。她是咱们俄文系的元老。”朱敏的学生、北师大俄文系教授张冰说。
早在1972年,北师大外语系就已形成英、日、俄语三门完备的专业。而今天,较之英语与日语,俄文系似乎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繁荣
俄文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北师大外语系的俄语教学组。195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意识形态特征强烈的俄语成为一门地位特殊的语言。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师大,同时撤销英语专业,外语系更名为俄语系。也从这一年起,国内相继成立了北京俄专、上海俄专等7所俄文专科学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普设俄文,全国初高中也多开设俄语课程,俄语翻译培训班、俄语速成班遍地开花??1953~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和综合大学俄文系共招生12477人。
而张冰出生的1957年,正是北师大俄语系如日中天之时。
那时,北师大八层主楼是仅次于邮电大楼和军博的首都最高建筑之一。俄语系的硬件设施也同主楼一样,雄踞京城高校前茅。当时的俄语系与历史系同在文史楼(现教四楼)。俄语系不仅独占一二两层,还建立了当时很多高校没有的大型资料室。每个班级都有固定教室,讲台旁有大录音机。每天清晨,文史楼前的空地上都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直到半个世纪后,新主楼落成,外语系和历史系迁出文史楼,清晨的书声才渐渐消失,与文史楼的称呼一起被人们遗忘。
冰封
紧随“全民俄语”时代之后,是中苏关系欠佳和全国范围内俄语教学的收缩。
俄语的垄断导致其他语种裁撤,负面影响在1950年代中后期逐渐显现。为保证英语人才供应,1960年,俄语系更名为外语系,下设俄语、英语两大专业,英语教学得以恢复。而俄语系不再是垄断外语教育的系所级机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钱钟书的女儿、北师大外语系副主任钱瑗教授,便是1959年7月最后一届俄语系毕业生。而她本人也在1966年转入外语系英语专业工作。1960年代,中学设置的外语课一般为英语或俄语,但1964年后,英语被确定为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俄语专业相对英语在规模上已优势全无。“文革”十年,中苏关系跌入冰点,俄语专业也极度萎缩。1970年代末,各高校俄语专业陆续恢复招生,但全国范围内规模仅千人。
张冰接触俄语,恰好在中国俄语教育的冰河期。
1974年,他被内蒙古一所高中录取,分在俄语班。他很幸运,老师都是下放的“右派”,都是名校毕业的知识分子。即便如此,1976年毕业时,他学到的知识仍极其有限。那时,一本薄薄的高中俄语教材,一翻开就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教授的也都是“缴枪不杀”之类的话。单词满打满算,也只有四百来个。但他们已是最后一届俄语班,俄语是他中学六年学的唯一外语。
后来环境松动,周围很多人开始从广播里学英语。张冰也想学门语言,想想还是继续学俄语。利用下乡的业余时间,张冰阅读了当时能搜刮到的各种俄语书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第二年,他考上了北师大外语系俄语专业,从此走上了专门学习和研究俄语的道路。
破冰
1980年代的俄文教育,终于从荒芜走向复苏。
是年,北师大开始招收俄苏文学方向的两年制研究生班;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苏联文学研究所成立,其核心刊物《苏联文学》杂志创刊,并内部试刊,次年1月全国发行。苏联文学研究所,这个影响了一代俄语人的名词,就这样登上历史的舞台。苏联文学研究所,简称苏文所,是与外语系平起平坐的系所级机构,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上唯一专门从事苏联文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它的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中文系苏联文学研究室,“文革”时期划归外国问题研究所。1978年,外国问题研究所撤销,各研究室回到各系,苏联文学研究室便扩建为研究所。
“苏文所本身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俄语专业来的老师,一部分是中文系研究外国文学
(现叫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老师。”张冰翻动手中泛黄的《苏联文学》,缓缓抬起头。“就像外语系和中文系的孩子。”
从1979年建立到1993年解散,这个“孩子”一共存在了14年。这十余年间,中国翻译出版了近万种俄苏文学作品,涉及作家一千多位,作品总量超过二十世纪任何一个时期。
“那正是我们形成苏联文学研究新的态度的时刻。既不须像1950年代作出毕恭毕敬的眼神,也不必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怀着敌意和戒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