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1对顶角》教学设计.docx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1对顶角》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 题 5.1.1对顶角

教学背景:

教材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5.1.1对顶角》

教学目标:

在图形中能正确熟练地识别出对顶角.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3. 能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后对图形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本节从生活中复习角的位置关系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度量,先取得对顶角相等感性认识后再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推导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最后对这一性质加以应用。学生是在初一上学期只学习了图形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对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的运

用难以用准确的几何语言加以描述,解题过程的书写是难点。

教学媒体的设计与选用:

运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展示生活中笔直的公路、桥梁等图片,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从而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步骤,教会学生规范地书写解题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请同学们每人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一至两幅相交线的图片,在课堂上描述交流。

自学课本P160~P161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几个角?结合图5.1.2,哪些是对顶角,并试述定义.

通过测量你能得出对顶角的重要性质是什么吗?试用学过的知识说明理由.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相邻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

在复杂的图形中你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对顶角的组数吗?

二、讲授新课: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欣赏我们身边直线的实例,看图片,能用几何图形表示吗?计算机播放笔直的公路、桥梁等图片,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从而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出课题:

5.1.1 对顶角

检查预习,提炼问题

根据预习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精神。通过交流提出以下问题:

什么是对顶角,怎样描述其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相邻的两个角是互补关系,理由是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性质,怎样用学过的知识说明理由并写出这一过程。

在复杂的图形中你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对顶角的组数。

合作探究:观察图5.1.2

(1)图中谁与谁是对顶角?对顶角有什么特点?

交流后归纳:对顶角是由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一对角,它们有公共的顶点,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练习:判断下列图中的∠1与∠2是否是对顶角?说明理由。

2 1 2

1

A B

1

1 2 2

C D

(2)练习(抢答:)

动手实践: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测量,得出对顶角的性质。学生小组讨论,并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观察分析,知识应用

拓展提升

1.如图:∠1=45°,那么∠2等于多少度?

2 1

2.如图,两条直线相交,∠1=35°,

求∠2、∠3的度数。

1

1

3

2

3.如图,∠1=

∠3,求∠1,∠2,∠3,∠4的度数.

4

3

2

1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知识?

四、作业:课本162页练习1—3题

五、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