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3讲:引议联结 按部就班·怎样写好新闻时评-备战高考议论文写作要点突破(高考语文总复习).docx

第3讲:引议联结 按部就班·怎样写好新闻时评-备战高考议论文写作要点突破(高考语文总复习).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讲:引议联结层层深入

——怎样写好新闻时评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常以新闻时评类材料为材料。如何写作这类作文题?在结构上,可以按照“引—议—联—结”的步骤,层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引:就是提出问题,一般写在全文第一段,要求从供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也可由某则故事、某句名言、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引出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则材料总是多义的,为此,引述供料时决不可全盘照搬,而要依据所写作文的立论角度,筛选与该角度紧密关联的部分摘录下来(或自行作概述)。例如根据“达·芬奇画蛋”这一轶事自选角度作文,如果阐述的是“练好基本功很重要”,那么引述时应突出“艺术大师后来的艺术成就,源自画蛋这一基本功”;如果要阐述“学习须虚心踏实,不能好高骛远”,则应侧重于“达·芬奇虚心接受老师教导,经过艰苦的艺术实践,终成一代宗师”。此外,概述材料时最好能融入自己的情感色彩、褒贬倾向。

议:指对观点作直接的论证,宜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论及常理、公理等进行分析,初步回答自己确立的观点“为什么”正确。如时评《被野狼咬出的乡村空巢困境》(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2日),在引述“鲁南地区野狼袭人事件被袭击者全为老人与小孩”,并亮出“野狼袭人事件再一次暴露出农村的空巢化问题”这一观点后,用“当地老人的感叹”(“数十年前……男壮丁多,大老爷们儿的一声厉喝就可能让狼闻风丧胆。但现在,村子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了……”)作为依据,先做了初步论述。

联:就是联系实际,合理运用例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并注意一分为二、辩证审视。围绕中心论点,既可联系社会实际,又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前者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而主要的是指现实生活,后者应反映自己的切身体会,即具有某种个性,而不能流于空泛和俗套。是否善于联系实际,在联系实际时能否做到有理有据,是一篇议论文论证是否得力、内容是否有现实针对性的关键。比如《被野狼咬出的乡村空巢困境》一文,在“联”部分,既列举了《人民日报》有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的调查数据,又以“笔者的父亲算了一笔账”来表明“惠农补助无法与农资等价格上涨相抗衡”(揭出“乡村空巢”的根源),还让“在许多发达国家,农村往往是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与国内现状形成鲜明的比照,多角度、多侧面地将事理阐释得明了透彻。

结:指归纳上文,总结全篇,进一步强化观点(如《被野狼咬出的乡村空巢困境》结尾段写道“我们要想方设法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让城乡各个阶层都能平等共享改革成果”),或以抒情句情真意切地发出呼吁。这一部分文字不必多,贵在精警有力,对所论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不能机械地重复开头段,更不要脱离实际,空喊口号。假如写的是新材料作文题,还应“点缀”上供料中的核心词句。

需要提醒的是,“引—议—联—结”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作文题的特点和论点阐述的需要,将其中的“议”和“联”调换一下位置,也是可行的。

时评典范

别把“惩戒”和“伤害”混为一谈

钟焦平

几天前,网曝陕西一小学生未完成作业,遭班主任撕裂耳朵,这很容易让人把它和另一条新闻联系起来:青岛市制定《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赋予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权。“惩戒”和“伤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应当明确,撕裂学生耳朵根本不是什么教育惩戒,而是教师伤害学生的反教育行为,是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允许的。有媒体提醒,教育惩戒不等于可以体罚学生。提醒当然有必要,但如果以此类恶劣个案作为否定教育惩戒的反面例证,那就等于把“惩戒”和“伤害”混为一谈,客观上是对教育惩戒的“污名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需要说服,也需要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真理道义的敬畏之心。不作说服教育,人心无以生“敬”,没有批评惩戒,则人心无以生“畏”。必要的惩戒,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但今天却成了需要讨论的话题,真是耐人寻味。就算是当下欧美现代教育中,学校和教师也保有适当的惩戒权。比如在英国,教师可以像中国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给学生来个打手心,教育惩戒何以在咱们这里有了敏感性呢?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教师之所以对少数学生不敢管、不敢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偏执观念得以流行并成为一种评价标准,不断影响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来,使教育的舆论环境严苛有余,宽容和理解不足,这使得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成为教育者不愿为、不敢为的事情。比如一些媒体常常把权利意识强调到极致,对任何学校教育的手段和过程,都放到极端权利的天平上来衡量,对复杂教育过程的简单裁判,压缩着学校和教师正常的教育空间,连对学生的必要批评都让人顾虑重重。

任何人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都应保护和尊重,但把个体的普遍权利和必要的教育惩戒对立起来,那权利意识就成了脱离学生成长实际的绝对“正确”,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m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