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目标.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指导法、谈论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进中举》,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摧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

的小说《孔乙己》,思考这位被科举荼毒的书生悲剧的一生,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

问题的悲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和教育家。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彷徨》等。

(2)背景链接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年之后,当时,科举制度已废

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

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阔绰(chuò)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

蘸酒(zhàn)荤菜(hūn)门槛(kǎn)舀酒(yǎo)

颓唐(tuí)茴香(huí)咸亨(xiánhēnɡ)附和(fùhè)

(2)词义

【声气】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文中指态度。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文中指阔气。

【污人清白】指人清白的声誉被毁。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大抵】大概;大都。

【间或】偶尔,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

【颓唐】精神萎靡。

【营生】谋生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交流展示:这篇小说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无以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的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

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作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

意味。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梗概。

【交流点拨】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嗜酒却只能跟普通劳动群众在一起喝。

他迂腐又不失天真,曾给人们带来欢乐。但后来他因偷东西被打断腿,不得不用手“走”来买酒,此

后便不知所终,看来是在那样的社会挤压、那样的观念毒害下,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

事,能算偷么?’”这段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这段话写了孔乙己故意在文字上兜圈子,为自己开脱,以摆脱尴尬,挽回一点面子,

表现出他的迂腐不堪、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性格。

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作铺垫,暗示孔乙己的悲

惨命运。

4.课文中写了多次笑声,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了众人的冷漠无情。

5.“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大约”“的确”二词应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二十多年无人知其生死,只能用

文档评论(0)

157****4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