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533-2022羊鼻蝇蛆病防治技术规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11.220

CCSB41

甘肃省地

DB62

方标准

DB62/T4533—2022

羊鼻蝇蛆病防治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reventionandtreatmentofmyiasisinsheepnose

2022-06-30发布

2022-07-31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62/T453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甘肃省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碌曲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家川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清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县畜牧兽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萍、赵金国、麻小凤、赵国顺、王娟、樊锦龙、蒋冬梅、孙虎强、陈爱军、丁军军、陈文学、安彦鹏、赵菡、杨帆、李海源、候峰清、陈玲玲、王美、李静珍、王美菊、成小莉、王玙、王跟明、武金虎、刘梅、李艳慧、张春燕。

本文件由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解释。

各单位或个人在执行本文件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羊鼻蝇蛆病防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新华路官墙里8-1号,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编:741000,联系人:马萍,E-mail:353146979@,联系方式,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1

DB62/T4533—2022

羊鼻蝇蛆病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羊鼻蝇蛆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件适用于羊鼻蝇蛆病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619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HJ/T8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NY/T3075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规范

NY/T5030无公害农产品兽药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羊鼻蝇蛆病myiasisofsheepnose

由羊狂蝇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腔窦中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呈慢性鼻炎症状,亦称羊狂蝇蚴病。

4流行病学

4.1传染源

飞翔的羊狂蝇成虫或寄生于羊鼻腔内的羊狂蝇蛆。

4.2易感动物

绵羊和山羊,以绵羊为主,放牧的羊多发。

4.3传播途径

通过成蝇在羊鼻孔周围产出幼虫传播。

4.4发病季节

每年从2月份开始发病,夏季达到高峰,秋冬季节发病减少。

5临床症状

2

DB62/T4533—2022

5.1羊狂蝇成虫在产幼虫时袭扰羊群,造成羊群惊慌,骚动不安,互相拥挤,易造成外伤或孕羊流产;频频甩头、喷鼻,或鼻孔紧贴于地面,影响羊只采食及休息。

5.2病羊鼻腔黏膜和额窦黏膜发炎和肿胀、流涕或脓性鼻液,呼吸困难、打喷嚏、眼睑浮肿、精神不安、体质消瘦;有时引起脑膜炎,出现歪头、转圈、运动失调,即所谓“假旋回症”,严重的导致死亡。

6病理变化

鼻腔、鼻窦或额窦可见羊狂蝇幼虫,黏膜充血、出血、水肿;颈部淋巴结水肿、坏死;个别病羊颅腔内可见虫体、积液。

7诊断与结果判定

7.1虫体检查

采集病羊鼻拭子,或用药液喷入鼻腔,收集鼻腔喷出物,涂片镜检。虫体形态为:第I期幼虫,长度1mm左右,呈淡黄色,前端腹面有2个黑色的口前钩;第II期幼虫,长度20mm~25mm,呈长椭圆形;第Ⅲ期幼虫,长度28mm~30mm,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前端尖,背面无刺,各节有深棕色斑、腹面前缘有数排小剌,虫体后端平齐。

7.2结果判定

7.2.1疑似判定

符合4、5、6者,判定为疑似病例。

7.2.2确诊判定

符合7.2.1,并符合7.1检查结果,判定为确诊病例。

8治疗

8.1治疗原则

主要防治第I期幼虫,进入Ⅲ期后防治效果变差,药物选择以口服和注射联合用药以及喷雾、气雾驱虫相结合。药物使用应符合NY/T5030的规定。

8.2药物使用

8.2.1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选择以下药物治疗。

1%的5-O-双甲基(中文名称伊维菌素)按0.2mg/kg体重皮下注射,1次皮下注射药效可维持

20d左右。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