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docVIP

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从张贤亮《灵与肉》到谢晋《牧马人》的电影改编

摘要: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和据此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因其对历史苦难的展演和人性温情的表现,曾在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至今仍有余响。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却不尽相同,尤其是在电影对小说人物的重新塑造、对家国情怀的浓墨重彩和它们所采用的不同表达形式三个方面,表现出导演高超的改编功力。

关键词:《灵与肉》《牧马人》改编艺术

张贤亮(1936-2014),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民来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二十二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大量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其中以短篇小说《灵与肉》最具代表性,张贤亮以自己为原型,于平反归来后反思着这个社会带给人民的艰难岁月,以冷静理性的笔触诠释着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在物质匮乏与精神动荡的年代所保留的人性温情。这篇小说于1980年发表便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作者其他作品所表现的知识分子与底层农民之间的隔阂、内心的矛盾与精神的挣扎,《灵与肉》听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人物对于底层人民的回归,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温情。

谢晋(1923-2008),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之一。根据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于1982年上映,1983年获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男配角奖以及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和最佳剪辑奖。影片既坚守了忠于原著的原则,又在此基础上融人了许多新的内容,体现了张贤亮和谢晋不同的创作风格与审美追求。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以文字作为媒介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和理性思考,电影则通过声乐、画面给观众以直接感官的刺激,在电影《牧马人》对小说《灵与肉》的改编中,将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通俗直观的视觉呈现,我们不难发现,导演谢晋在塑造人物时做了很多创新改编。

一、人物形象的浓情重塑

(一)增加细节以丰富配角形象

小说中出现的乡亲们的形象比较抽象、简单,甚至好多人物都统称为“放牧员”,人物语言也是极其简短的,但在电影里面,每一个放牧员的形象都变得鲜活,出现了董大爷、董大娘、郭蹁子和刘凤英一系列牧民形象。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郭蹁子”,除了小说当中叙述的给许灵均张罗结婚,郭蹁子在电影中还有不少的细节镜头:为了让许灵均不再次受到政治伤害,他出主意说咬定草情不好,向场部申请人手将马群赶到山上放牧,而山下正在开展的政治活动让大家都不愿错过这次“看热闹”的机会,那么这个苦差事就自然落到了许灵均的身上,这又恰好可以避免许灵均留在山下受到再次迫害的遭遇。小说中对这一段的描写只有短短几句话:“这时几个队的放牧员聚在窝棚里经过一番商量,一口咬定坡下的草情不好,跟场部招呼了一声,唿啦一下把牲口都赶到山坡上去。”而电影中对这一段的刻画是十分生动有趣的,郭蹁子幾人七嘴八舌说着草情不好的严重性,把问题抛给场部处理,无疑是设计了个圈套等着“上面的人”来钻,尤其是郭蹁子那句“你是什么阶级感情!你是什么阶级感情!”让人忍俊不禁,就这样在一场闹剧中保护了许灵均。然而郭蹁子这些人是不懂什么叫做“阶级”的,他是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底层劳动汉子,电影中呈现出来的他背着木柴,扛着斧头,抠着鼻孔路过一张大字报,艰难地认着上面的字:“勒,勒今,砸烂狗头”(把“勒令”错认成“勒今”),甚至毫无忌讳地往大字报上面撒尿,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牧马人无疑是比小说中的郭蹁子生动诙谐得多。

除此之外,电影还增加了董大爷帮许灵均钉挡风的门帘、董大娘给许灵均送来两大碗面,以及许灵均和李秀芝结婚时乡亲们送来锅、米、钱和粮票,以及互相打趣等情节,将小说里对淳朴善良的放牧员的抽象叙述做了具象诠释,电影中的人们不仅是质朴善良的,在艰难生活中的他们更是积极乐观、幽默风趣、幸福而美好的,让观众在直面贫穷与苦难的时候也能品味到生活的甜蜜与乐趣,当然,这种甜蜜和乐趣来得是更加弥足珍贵的。

(二)错位塑造以丰满人物形象

电影的改编除了丰富了人物形象之外,还对我们的男女主人公许灵均和李秀芝两个人物做了错位书写,导演谢晋改变了小说中男性的弃儿形象和女性的母性形象,而创造出男性的父性形象和女性的孩童形象。张贤亮的小说有一个“才子落难,佳人搭救”的惯用模式,无论是《灵与肉)冲的许灵均,还是《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章永磷,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的后代,是背负着右派思想包袱接受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他们有思想有文化,但这并不能使他们摆脱艰苦物质生活条件下饥寒交迫的命运,在清苦窘迫之下,往往会出现刘秀芝、马缨花、黄香久等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有着源源不断的创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