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089-2012甘蓝型杂交油菜 青杂8号.docxVIP

DB63T 1089-2012甘蓝型杂交油菜 青杂8号.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65.020.20B16

省地

DB63

方标准

DB63/T1089—2012

甘蓝型油菜

2012-02-28发布

青杂8号

2012-04-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63/T1089—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国永、徐亮、赵志。

本标准授权青海省种子管理站负责解释。

1

DB63/T1089—2012

甘蓝型油菜青杂8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8号的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适宜种植地区,对经济性状、栽培技术要点及生产能力作了说明。

本标准可作为各级种子和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农技推广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殖、推广、检验、收购和销售时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63/T010青海省油菜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3技术内容

3.1品种来源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2008年用不育系380A和恢复系187R配置成杂交组合,代号181-192×7-12、T09-1。2011年11月22日青海省第八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青杂8号,属甘蓝型油菜,种名BrassicanapusL.品种合格证号为青审油2011001。

3.2杂交种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特征特性

见附录A

3.3特征特性

3.3.1观察记载

观察记载按DB63/T010执行。

3.3.2观察地点

观察地点情况见附录B。

3.3.3植株性状

子叶心脏形、幼茎微紫、心叶绿色、无刺毛。抽苔前半直立生长。缩茎叶浅裂、绿色、叶脉白色,叶柄长,叶缘波状,腊粉少。苔茎叶绿色、披针形、半抱茎。单株主茎上绿叶数11.00片±1.56片。最大叶长25.40厘米±0.45厘米,宽6.60厘米±0.60厘米。植株帚型匀生分枝,株高145.36厘米±3.50厘米,有效分枝部位27.62厘米±3.4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3.13个±0.87个,二次分枝数1.75个±0.99个。

2

DB63/T1089—2012

3.3.4花和角果性状

花黄色,花瓣椭圆形、侧叠、平展。成熟角果黄绿色、斜生,角果长6.73厘米±0.98厘米,每角果籽粒数23.54粒±1.48粒,籽粒节较明显,单株有效角果数165.52个±10.21个,主花序长56.18厘米±4.76厘米,主花序有效角果数55.50个±5.40个,主花序角果密度0.82个/厘米±0.09个/厘米。

3.3.5种子性状

种子黑褐色、圆球形,种皮光滑。

3.3.6经济性状及品质

单株产量6.62克±1.24克,千粒重3.61克±0.15克;容重710.00克/升±0.1克/升;经济系数0.28-0.30。籽粒含油量44.00%-48.00%,油品芥酸0.18%-0.20%,饼粕中硫代萄葡糖甙36.00微摩尔/克-38.00微摩尔/克。

3.3.7生育期与必要积温

早熟;出苗至五叶期18天±2天,出苗至开花40天±2天,期间≥5℃的积温462.00℃±4.00℃;开花至成熟60天±4天,期间≥5℃积温661.50℃±2.50℃;生育期100±5天,≥5℃积温1124.50℃±2.50℃;全生育期125天±3天,期间≥5℃积温1236.00℃±8.20℃。

3.3.8抗逆性

耐寒性较强;抗旱性中等;抗倒伏性较强。

3.3.9抗病性

轻感菌核病。

3.4栽培技术要点

要求土壤疏松,肥力中上。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初,机械条播,播种量为0.009吨/公顷-0.01125吨/公顷(0.60千克/亩-0.75千克/亩),播种深度3.00厘米-4.00厘米,行距12.00厘米-15.00厘米,株距10.00厘米-12.00厘米,每公顷保苗75.00万株-90.00万株(5.00万株/亩-6.00万株/亩)。底肥每公顷施纯氮0.069吨(4.60千克/亩),纯磷0.040吨(2.67千克/亩),追肥每公顷施纯氮0.069吨(4.60千克/亩)。出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4叶-5叶期及时间苗并追肥,角果期注意防治角野螟危害,及时收获。

3.5生产能力及适宜地区

生产能力情况见附录C。

3.5.1生产能力

3.5.1.1一般肥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