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试题设计思路
本微专题内容:现代文阅读Ⅰ第6题。重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高阶思维。课时安排:课堂讲解一课时,课后练习评讲一课时。同步配有教案+导学案+课件,适合二轮、三轮精讲精练巩固提高专题复习课。课前预习1练,课堂练习1练,课外巩固练习区4练,每练都配有详尽解析。所有练习教师重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概括主要信息,找到得分点。;现代文阅读Ⅰ主观概括题5新高考信息类文本“情境+问题”主观题
【课前引入·熟悉题型】;现代文阅读Ⅰ主观概括题5新高考信息类文本“情境+问题”客观题
【认识题型1·新高考选择题3】
文外材料→文内观点;☆熟悉题型
新高考选择题3的新题型
【2022年新高考语文Ⅰ卷第3题解析】(原题上一节课已做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熟悉题型新高考选择题3的新题型
【2022年新高考语文Ⅰ卷第3题解析】(原题上一节课已做过)
【详细解析】材料一观点:第一段总体上说是中华传统文化要继承与创新,第二段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材料一的总体是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继承与新时代创新。
A.韩愈强调“师古”,只有传承的一面,没有发展和创新的一面。
B.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了立足中国之本,辅以外国富强之术。虽然也有对本国的继承与创新,也有对外国的学习与借鉴,但洋务派强调更多有是政治体制和科技发展。与材料中所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不甚相合。
C.鲁迅所论是“文化”,与材料论述主题契合。“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就是指对内不失传统,对外不失吸收,跟上世界潮流。
D.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原来在河东的地方很可能就变到河西面去了。这一熟语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季羡林所言是指东西方文化在不同时期各有发展,此时你兴盛,彼时他兴盛(共同构建世界文化之繁荣)。;☆熟悉题型新高考选择题3的新题型
【2022年新高考语文Ⅰ卷第3题解析】
【题目分析】这道选择题的本质是利用文本外的材料来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程度。ABCD四选项,是四份短材料。如果把这份知材料变成长材料,由一句话变成一段话呢?那就成了一道主观题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题型考查的能力点是一致的:通过文本外材料考查文本内观点的理解。不同之处在于,主观题阅读的文本外新材料内容更多,所包含的观点不再是一个中心论点,而是细化为多个观点(原文中肯定有),考生要以“①材料内容1+文本观点1;②材料内容2+文本观点2;③材料内容3+文本观点3”的思路来细细梳理。
选择题3是以ABCD四项文外材料来对点文本的一个核心观点。
主观是6是以文外材料来对点文中的多个分论点。;☆熟悉题型新高考选择题3的新题型
【2022年新高考语文Ⅰ卷第3题解析】
【借鉴价值】选项题3还是沿用文本内推断文本外的命题模式。解答这道题要抓住关键点——材料观点;难点在于对选项内容的理解,选项有时涉及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读懂选项内容也是解题关键。有了观点做支撑,再来对比分析选项内容,选取最合适或不合适的一项,也就不难。;现代文阅读Ⅰ主观概括题5新高考信息类文本“情境+问题”客观题
【认识题型1·新高考主观题3】
文外材料→文内观点;☆熟悉题型(重在对新题型形式的感知)
【典型例题】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6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熟悉题型(重在对新题型形式的感知)
【题目本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