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学北碑”考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墉学北碑”考辨

一、“刘墉学北碑”的提出与影响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谥文清,山东诸城人。刘氏生于官宦世家,乾隆年间中进士后历任要职,嘉庆初升任大学士并加太子少保,系乾嘉年间重要政治家。刘墉不仅身居高位,书法上亦颇有造诣。刘氏一生转益多师,晚年方错综群法,自成一家。初看刘墉书作,常有软弱无骨、全无法度之感,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自然天成、“绵里藏铁”。张廷济赞其“数百年一大宗匠”[1],而刘恒认为刘墉“为清代帖学书法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2]。可见刘氏书法,在当时及后世皆享有盛誉,是清代书法的一座高峰。

刘墉书法成就甚高,故而很多文献记载了其书法事迹。这其中,涉及刘墉师承者占有相当比例。大体来讲,这些记载所持观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刘墉远绍帖学名家,集清代帖学之大成。梁同书说:“今之能为魏晋人书者,惟石庵先生。”[3]康有为则称:“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庵。”[4]陈希祖赞叹道:“二百年士大夫善学华亭者惟诸城耳。”[5]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刘墉早年出入帖学名家,晚年专研北碑。这种观点最先由包世臣提出,包氏所著《艺舟双楫》记载:“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6]又载:“诸城壮岁得力思翁,继由坡老以窥阁本,晚乃归于北魏碑志,所诣遂出两家之外。”[7]包氏之论尤其强调刘墉学习北碑,认为这是其超越前人的关键所在。由此来看,包氏虽未明说,但却把刘氏视为碑学[8]书家。此外,左宗棠也认为“文清书法由北派溯源”[9],近人王潜刚《清人书评》亦称刘墉“汉魏碑少用功”[10]。现代论文中,援引包氏之论证明刘墉开碑学风气之先者亦不在少数。[11]可以说“刘墉学北碑”之论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两种观点的差异,集中在刘墉是否学过北碑一事上。刘墉活动于乾嘉年间,其时碑学正处于萌芽阶段。故刘墉是否学北碑,不仅关系到刘氏的师承问题,更关系到碑学开创者的重要问题。而若刘墉并未学过北碑,这些论证皆为无根之木,其结论自然不足为信。因此澄清刘墉学北碑一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刘墉学北碑”之论缺乏文献佐证

刘墉书法有着广泛影响,表现之一就是其书作流传颇广,且清人著述中对于其书法事迹记录甚多。尽管如此,印证包氏“刘墉学北碑”之论的有力证据却难得一见。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刘墉传世书迹未见北碑作品;第二,刘墉论书文献并未提及北碑;第三,包世臣之前的清代学者无一人提及刘墉学习北碑之事。

(一)刘墉传世书迹

刘墉是乾嘉时期书法名家,作品保存至今者甚多,若能从其中找出北碑作品,则包氏之论将无法辩驳。然而刘墉的书法,是转益多师兼取众长而成,即使晚年专学北碑,也不会只体现北碑的特点,所以某件作品到底受何家何帖影响实难说清。欲想从刘氏书迹认定其学北碑,除非有北碑临作为证。查阅《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等书可知,刘墉传世书迹中的确有相当比例的临摹之作,然而却都是临摹锺繇、赵孟等,未见有关北碑者。当然,笔者所见刘墉作品有限,但《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主编张其凤也注意到此问题,张氏曾费数年精力搜访刘墉书迹,各处所藏皆得以过目,然仍难觅北碑临摹作品。张氏认为,此事实虽无法否定刘墉学北碑,但至少证明北碑非主要学习内容。[12]此说诚是,如刘墉果真“潜心北朝碑版”,不至于无一件临作保留至今。所以刘墉“潜心北朝碑版”之论恐与真实情况不符。

刘墉后期书法以拙朴厚重为时人所重。这恰与碑学主张相合,易于使人认为是北碑的影响。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拙朴厚重,并非碑学的独有特点。早在南朝宋时,虞龢便指出锺繇和王献之二人书法有着质妍之别,后又有孙过庭等人对“古质今妍”一说继续发挥。一千余年来,锺繇书法都被认为是古拙质朴的,刘墉书法的拙厚也完全可能是得益于锺繇。更多人倾向于相信刘墉学习北碑,除根据刘墉书法特点推测以外,还有两点原因:一是《艺舟双楫》造成的影响;二是碑学恰将兴起,似乎刘墉学北碑是顺潮流而动,而并非有其他过硬证据。

说刘墉书法得益于锺繇,恰有证据可以佐证。上文提到刘氏书法很多为临作,这其中就有数种为临摹锺繇者。仅就《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而言,就可见刘墉于乾隆六十年(1795)临《力命表》[13],嘉庆六年(1801)临《昨疏还示帖》[14],以及临《荐季直表》[15]等。而且刘墉曾自称:“远绍(锺)太傅。”细观刘墉小楷,其形质与神采皆与传锺繇书迹接近,二者表现出很明显的继承关系,且刘墉行草书的用笔也暗合于锺书韵味。因此刘墉晚年书法能愈加古拙,与其说学北碑所致,不如说是受到锺繇的影响。

(二)刘墉论书文献

刘墉的论书文献并不成系统,主要见于两处,一是《刘文清遗集》中与书法有关的诗,二是刘墉的题识、题跋。

《刘文清遗集》的论书诗,以《学书偶成三十首用元遗山论书绝句韵》内容最为丰富,体现刘墉主张较多。这一组诗中,刘墉系统评价蔡邕、锺繇以下名家,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