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从清爱堂走出的浓墨宰相.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墉:从清爱堂走出的浓墨宰相

他是《宰相刘罗锅》中清正刚直的宰相,他是《官场斗》中睿智诙谐的罗锅,他是民间广为称颂的“刘青天”,他还是名满朝野的帖学书家。名相刘墉在《清史稿》中被称为『浓墨宰相』,他用浓墨重笔开辟了清代帖学书法新境界。

刘墉诞辰300周年之际,“从清爱堂走来—刘墉和他的书法艺术展”从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3月24日,在青岛市博物馆进行展出。这位清廉爱民的一代贤相、造诣深厚的帖学书家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这个罗锅不一般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热播,幽默机智的刘墉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他与和珅斗智斗勇的桥段成为街谈巷议的精彩话题。

关于刘墉“罗锅”称谓的来历,说法不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乾隆殿试刘墉,见其罗锅,命其以此为题作诗。刘墉随即吟诗一首:“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乾隆听后大悦,遂点为新科状元,展现了刘墉机智诙谐的一面。

刘墉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电视剧也只是一种传说的演绎。史载刘墉为官清廉,生活节俭,以秉公守礼著称,嘉庆时曾参与惩办贪官和珅得皇帝嘉许。时刘墉年老背驼,嘉庆常以“驼子”称之,这或许就是民间演绎的历史源头。“罗锅”之名也传遍天下,成为百姓对他的爱称。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并不是罗锅,反而是一个身材挺拔、仪表堂堂的山东大汉。他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山东诸城。诸城刘家是地地道道的官宦之家,从顺治年间即科甲蝉联,仕宦不绝,康熙曾赐书“清爱堂”为堂号,自此成为清代的名门望族。刘墉的曾祖刘必显曾任广西户部员外郎,祖父刘棨曾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历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刘统勋为官刚直清正,屡进诤言,助乾隆成就“十全武功”,因而深受皇帝宠信,显赫一时,在清代汉人官員中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但是刘墉的仕途起步较晚,且几度沉浮,并未因祖上的恩宠得到特殊照顾。乾隆十六年(1751年),已经32岁的刘墉才参加科考且高中榜首。朝中很多人建议将他点为“状元”,但是遭到刘统勋的反对,后被改为二甲第一名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此后30年,刘墉一直在京外任职,直到刘统勋去世之后,乾隆才擢刘墉进京任职。嘉庆时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行宰相之职,与父亲刘统勋被称为“父子宰相”,传为佳话。

我自成我书自奇

清代初期,皇帝推崇董其昌、赵孟頫书风,至乾隆时尤崇赵书,一时间朝野上下皆为赵氏书风笼罩,陈陈相因,形成千人一面的“馆阁体”。刘统勋亦精于书法,只是因忙于政务,很少为他人题字,书名为政绩所掩。从刘统勋现存的书法作品来看,其书法取法赵孟頫,功底非同一般,特别于楷书、行书造诣深厚。刘墉自幼秉承家学,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书法也深受父亲影响。

当时因科举应试需求,写一手秀媚端正的“馆阁体”是世家子弟必修课。《清稗类钞》中对刘墉书法历程做了较为精确的概括:“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可以看出刘墉学书亦是从赵体入手,然后在广泛学习古代名家的基础上,出入各家,变古出新,自成面目。随着书名日显,很多人向他求字。他的政绩却较为平淡,为书名所掩,这一点与其父刘统勋不同。

刘墉专精阁帖,重视临字,其书法近取董其昌、赵孟頫之清,远汲颜真卿、苏轼之厚,上追魏晋钟繇神韵,形成雄深雅健、雍容醇厚的风格。他临帖不求形似,旨在使己意与古人相通,从而心神契合,形态必备。他突破明代以来流畅婉丽、纵肆跳宕的帖学传统,点画丰腴浑厚、结字率意松散、墨色浓淡相间,使书法作品呈现一种雍容静淡,又有一些落拓倦怠之相的艺术美感。

刘墉主张书法变革,彰显自己的个性,这在当时是一种宝贵的超前意识。他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及学养积淀,并能够把儒学思想和审美融入书法,从字的基础环节到整体呈现,立新求变,注重自我艺术表达。关于他的书法创新,时人多有争论。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戈源,同时也是刘墉的门生,一次他向岳父咨询对刘墉书法的看法,翁说:“回去问问你师傅,他有哪一笔是古人的?”戈把这话告诉刘墉,刘笑道:“我自成我书耳,问你岳父,他有哪一笔是自己的?”“哪一笔是古人”与“哪一笔是自己”,恰好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书坛刻摹求古与刻意求新两种理念之争,刘墉正是在这种理念的碰撞中坚持自我,脱颖而出。

事实证明,求新者往往能够超越前贤,在艺术上达到更高的境界,并得到人们的褒奖和认同。刘墉对阁帖面貌的大胆改革,丰富了帖学的创作形式和艺术内涵,入古出古,作品呈现出蕴藉内涵、风神朴茂的艺术面貌。他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享誉当时,被称为清中期“四大家”。就艺术成就而论,“四大家”中当首推刘墉,其书风享誉当时,沾溉身后,对其后崛起的碑派书家也有所影响。近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