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刘墉赠法式善《杂诗卷》说略
青岛市博物馆藏刘墉各体书赠法式善《杂诗卷》为国家一级文物,纸本,全卷画芯纵31.2厘米,横1019.5厘米,其中,刘墉诗稿书迹,横500.5厘米,拖尾王芑孙题跋,横519厘米。此卷不仅是清代号称“浓墨宰相”刘墉的晚年书法佳作,更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文本,也是其与法式善、王芑孙之间诗书交往的见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试从该卷内容、诗歌创作、书法艺术与诗书交游几个方面对这件作品略作解读。
该卷主要牵扯到三位人物。
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善用浓墨,浑厚古朴,貌丰骨劲。
法式善(1752-1813),蒙古正黄旗人,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崖居士等,世居北京。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诗人、诗论家。著有《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
王芑孙(1754-1818),字念丰,号铁夫,更号惕甫,又号楞伽山人,晚号樗隐老人、老铁等。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华亭教谕。工书,书风逼刘墉,著《碑版广例》《楞伽山房集》《渊雅堂集》等。
一、诗卷内容
此卷为法式善旧藏,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收录刘墉诗作近70首。
前段为乾隆辛亥年(1791)刘墉应法式善所求,分三次书诗共27首(见本期拉页)。卷首钤“丹霞”朱文长方引首印。第一段刘墉行书,录诗两首。第二段首钤“一峰道人画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朱文印,行书,录诗5首,款署“辛亥六月录为时帆大人正,弟刘墉稿”,下钤“东武”朱文方印。第三段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楷书,录诗12首;下部首钤“勖斋”白文方印,行书,录诗8首,款署“旧句录应时帆大人之命,即求教削,弟墉”,尾钤“刘墉之印”白文方印。
后段为乾隆辛亥、壬子年间(1791-1792),王芑孙先后两次抄录刘墉诗稿共40余首,并附数段题跋,不仅交代了此卷成形的缘由与过程,也记录了与刘墉相识交往的点滴,亦有对其书法、诗作的评价,字里行间表达了王芑孙、法式善对刘墉的敬重之情。
辛亥年(1791)十一月九日,王芑孙跋曰:“时帆既宝此卷,谬谓予诗似公,嘱为续书于后,予诗拙劣,何足与公并论?遂以予箧中所得公诗备录卷尾。”包括行书《奉敕咏太公钟》《烧香颂》《丙午七月偕惺园大司马奏事山庄,途中过九松山佛刹,和惺园用壁间故大司寇崔公今大宗伯德公韵》《次范石湖韵》《甘露寺四咏》,楷书《题唐六如杂书》《题莲社图》《题赵子固水仙》等共22首。
次年壬子(1792),王芑孙跋曰:“明年二月过宿诗龛,时帆语予,复从何处杂得石庵诗二十余首,因再出此卷,嘱为续书。予既乐得公诗,又爱时帆之勤于汇择也,携之淀园,一夕书竟,并留其本,补予卷之所未备。至是予与时帆前后得公诗几七十首,可谓富矣。”“诗龛”为法式善书斋,朋友所投赠诗稿书迹,皆悬斋中。
卷末最后一段题跋作于乾隆甲寅年(1794),再现了此卷最终成形的过程:“右卷尾所抄石庵诗并先后题跋,皆予辛亥、壬子间事,石庵未尝知之也。今年夏,时帆自左庶子迁为祭酒,复与公同事太学,因以语公并嘱题焉,石庵诡许著题,乃割去续书,而以卷归之。故时帆重装一过,邀予再写,幸予前稿具存,复为一一录之,以见当时情事。”
该卷钤有多方鉴藏印,其中“頵公心赏”朱文方印、“游侠处士”白文方印、“頵公鉴藏书画印”白文方印、“紫藤花馆”白文方印等均为萧应椿常用鉴藏印,证明此卷在法式善之后,为萧应椿所藏。萧应椿(1856-1922),字绍庭,号頵公,清亡后改为大庸,原籍云南昆明。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曾任山东大学堂总监。少承家学,工书法,能诗,喜收藏,精鉴别,其紫藤花馆所藏书画、碑帖多名迹精品。辛亥革命后,萧应椿不仕民国,避居青岛。此卷后辗转至青岛市财政局,1969年拨交至青岛市博物馆。
二、刘墉诗歌创作特点
该卷共收录刘墉诗作近70首,数量之多,在现存书法作品中较为少见,其中诗作,除收录于《刘文清公遗集》及《刘文清公应制诗》外,另有部分诗作尚未见书载,值得深入研究。
刘墉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怀古咏物、咏叹自然风光之作,也有故友间的交流与唱酬,更有对书画碑帖金石的题跋考证和歌咏。全面的诗歌题材反映了刘墉生活之丰富,藏书阅典之广博。英和评价《刘文清公诗集》所言:“浏然以整,而又贯穿乎经史,宏览乎诸子百家佛老小说。”①可见除经史子集外,刘墉对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等也无不通晓。此外,生活中的刘墉也好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且常与友人交流金石鉴赏之道。
刘墉诗歌的诗体形式丰富,既有古风,也有近体,近体中既有律诗,亦有绝句,且各体皆善。法式善所撰《梧门诗话》评价:“刘石庵先生小诗最有远致。铁夫(王芑孙)尝称其《赵州石桥》一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