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与突围——刘墉书法艺术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溯与突围——刘墉书法艺术研究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东武(诸城古称)、木庵、穆菴、青原、香岩、勖斋、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号。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七月十五日亥时,卒于嘉庆九年(1805)十二月二十四日申时,享年86岁①。

刘墉是乾隆年间的重臣,也是著名书法家,在清代被视为帖学集大成式的人物。同时,他不仅对碑学代表人物邓石如有保护提携之功,还身体力行,在碑帖融合上达到了同时代书家罕有的高度。

刘墉学书经历了初始期(21年)、预备期(20年)、过渡期(20年)和成熟期(15年)四个阶段。

一、初始期(9-30岁)

诸城刘家到刘墉曾祖父刘必显这一代,对书法这一方面的努力,即已显示出成绩。刘必显擅书,长子刘祯是一个不错的书法家,只是功名太低,声望受到限制。刘祯弟刘果,书法水平虽不及刘祯,但能写一手清爽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其合作之笔,亦有动人心魄之处。刘墉祖父刘棨,由诸城博物馆所藏墨迹,可以看出其淳实的书法修养。刘墉之父刘统勋,书法已引起广泛注意与好评。在皇宫内苑,不难发现刘统勋的笔墨遗踪,现在国内外公私藏家也藏有大量刘统勋书法真迹,可证刘统勋书法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李放《皇清书史》专门为刘统勋立了条目,在刘统勋条下有王昶、王文治、赵怀玉等人的评论。王昶说:“公常谓少时书仿赵承旨,中年慕文待诏,晚年不复求工点画。然不求工而自工,斯天下之至工也。”②王文治说:“刘文正师不多作书,然于书家境界甚深且备。今石庵前辈书名冠海内,谛观之,皆自文正出也。”③赵怀玉则云:“今世争重刘石庵先生书,不知其先文正公,亦以书法雄一代。石庵先生自松雪入手,文正则神似松雪,学固有自来也。”④刘统勋因为身居高位,人品又受时人推崇,因此对其书法的评价不可能没有溢美之处。但客观来讲,刘统勋所写小楷(图1),虽有馆阁体之嫌,但工稳至极,笔力劲健,虽线条细如游丝仍能保持气息醇和静穆,其功力实非一般人所能及。

我们从刘墉手抄本《书法菁华》自述中知,刘墉“少小即爱书”。但这个“少”,是个模糊概念,据此很难确定他学书的准确年龄。好在我们有两个非常准确的证据:一是根据刘墉家族的家规,刘氏子弟“六岁就外傅”⑤,读书就必须接触笔墨。二是刘墉诗《学书偶成三十首》中最后一首,其本人提供的准确习书年龄。诗第一句“总角涂鸦弄笔狂”,由此可知,他自9岁(总角)左右即开始酷爱书法。但有一点,虽然他自6岁接触笔墨,9岁爱上书法,而其30岁以前的书法作品却极为罕见,现在能见到的作品主要是70岁以后的。

幸运的是,他当年为考进士抄录的《经史艺文》(图2)手稿尚存世。此手稿先为刘统勋的忘年交、刘墉好友朱筠收藏,后朱筠转其子朱锡庚,朱锡庚在收藏期间曾请刘墉本人题跋两则(图3),朱本人在这部手稿重新装帧修整时还写了一段题跋(图4),后在转赠刘墉侄孙刘喜海时又加了一跋(图5)。刘喜海收到此书后,喜不自胜,遂题“从孙喜海谨藏”六字以志纪念(图6)。后归近代大藏家朱文钧,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经深入研究认定,此手稿书写时间应在刘墉30岁左右。这件作品对我们研究刘墉书法初始期具有标本的性质。

由此手稿可以看出,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炼,刘墉馆阁体的书法功底已经炉火纯青。他的这本《经史艺文》小楷与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青州市博物馆藏)相比,毫无愧色。因为《状元卷》虽然是在考试现场写成的,刘墉《经史艺文》是在自己所能掌控的时间里从容完成的,但《状元卷》篇幅仅千把字,《经史艺文》篇幅却足足抄有37篇古文。《状元卷》无一错漏衍字,无一涂抹狼藉之处;《经史艺文》洋洋洒洒抄录37篇文章,竟也自始至终无一懈笔,无一钝笔,无一弱笔,观后令人不可思议。但刘墉的这件作品,除了其整饬感令人震惊以外,似乎还缺了些东西。缺了那些罄露的天性,缺了那些丰富的令人惊叹的笔法变幻,缺了那些由实入虚又由虚返实的意境之美。整个作品稳定多变化少,刚多柔少,巧多拙少,实多虚少,整齐多参差少,即尚欠缺书法所以被视为艺术的最重要的艺术趣味。这显然是科举考试所喜欢的一种书法样式,跟普通的馆阁体极不相同的是刘墉此一时期的书法虽属馆阁体,但其线条的细劲、清刚之气还是非常高妙的,这是刘墉作为一代大家,其秉性中不可磨灭的一种书法天资,是寻常冬烘者无法梦见更无法企及的。我们细究刘墉此件作品那种细劲清刚之气,除了天赋异禀以外还应有一份源自庭训,王文治、赵怀玉等人讲刘墉书法受其父亲刘统勋的影响,是因深知刘氏父子书法情况所言的。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刘统勋的《诗》应制墨迹(图1)与刘墉的此件作品,其中父子相传的那种笔墨信息就不言自明了。当然,刘统勋对刘墉的影响仅仅局限在刘墉书法的初始期。如果说刘墉书法预备期还与其父书法有一些藕断丝连的话,那么到了过渡期与成熟期,刘墉就已经真正做到了拆骨还父、拆肉还母,由“他相”进入“自相”了。不仅对其父亲如此,即使对董其昌、赵孟頫,甚至苏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