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60语言·国情·文化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要人物的冲突和悲剧实质
龚戈烨华中师范大学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O--[eBHHKOJIaeBH-ITOJICTO~)
是19世纪中后期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
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广阔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作者关于艺
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渊博的知识,更融汇
了作者丰饶而又深刻的思想成果,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1870年,托尔斯泰打算创作一部关于有夫之妇出轨失足的小
说。1872年,由于目睹了一出丈夫背叛妻子、妻子赌气投身于货车
车轮之下而死的农村生活悲剧,托尔斯泰深受触动,于是开始酝酿
《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
《安娜·卡列尼娜》诞生于俄罗斯社会急剧动荡,农奴制逐步
瓦解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部作品描写了生活在
圣彼得堡的贵族妇女安娜的悲剧故事。不满于无爱生活的她美丽
动人又充满冒险精神,她试图挣脱贵族社会谎言的枷锁,但最终在
同虚伪和欺骗的“道德力量”所作的差距悬殊的斗争中成了牺牲
品。在揭露种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作者寻求变革社会的良方,并
借助作品中列文这一颇具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社
会、政治、宗教、哲学等问题的思考以及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
这部作品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有两条线:安娜和沃伦斯基,安娜
和卡列宁。安娜是一位独立、有思想并有着魔鬼般魅力的女性。
不到二十岁的她年轻貌美,并对爱情充满期待,但在嫁给了年长她
许多且古板又虚伪的政府高官卡列宁之后,安娜心中爱情的火苗
遭受压抑。沃伦斯基的出现打破了安娜无趣生活的宁静,安娜又
一直不满丈夫的虚伪和冷漠,沃伦斯基正巧也对安娜一见钟情。
于是,两颗寂寞躁动的心灵,在等级制度森严、人言可畏的莫斯科
语言·国情·文化61
的偶遇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这或许是爱情吧,但与沃伦斯基的
关系公开之后安娜与周围人的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她无法忍受
上流社会交往中的虚伪做作,和家人亲友对她的另眼相待。但已
深陷欺骗和谎言的事实让安娜一步步走向深渊。
安娜所承受的与沃伦斯基精神上的高度不和谐,以及自身身
份地位的模糊性(没办法和沃伦斯基结婚),都无法被奢侈品或者
国外旅行或者沃伦斯基人为创造的环境所弥补。于是她不断意识
到自己过于依赖沃伦斯基的爱和意志,甚至迫使自己变成另外一
个人。渐渐地,安娜走向了绝望,她想通过死亡来惩罚沃伦斯基。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彼得堡的高级官僚,托尔斯泰把他设定为正
面的形象。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所认同的宗法家庭
关系和母亲这一身份的神圣性。卡列宁是智慧的、有教养的正派人物。
在这段年纪差距较大的合法婚姻里,起初是没有爱情的,但安娜努力说
服自己爱上卡列宁的善良与高尚、爱上他完美的灵魂。所以,至少在一
段时间内,他们是和睦相处的,否则儿子的眼睛也不会跟父亲的几乎一
模一样。然而,安娜身体里的另一个灵魂却在谴责她:不可能,你从来
都没有爱过他。安娜对自己说:“当然,他永远是对的,他是东正教徒,
伟大又慷慨!他们说他是虔诚、有道德、诚实、智慧的人…但是他从来
没有考虑过,我也是女人,我也需要爱…”她始终记得,当她向丈夫坦白
自己与沃伦斯基的恋情时卡列宁僵硬冷漠的表情,作者将卡列宁被妻
子欺骗的痛苦精辟地传达给了读者:“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连痛苦一
词都无法再说出来。”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充满尖锐矛盾的作品。《安娜·卡
列尼娜》中主要人物冲突和悲剧的实质在于:没有任何人可以通过
利用他人的不幸和违背自己的责任和道德律获取幸福。这一观点
也适用于现实生活——要想自由幸福地活着,任何人都不应该忘
记自己心中的责任和道德律。
(本栏Iii编辑:周丽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