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刘伯温盛名难副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文化人物,因为一生非凡际遇而引发了后世诸多评价,尤其是将其与张良、诸葛亮等历史智者进行比较。本文通过对刘伯温的军事贡献和其一些不智言行的分析,认为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中的功勋有被夸大的嫌疑,而且其人性格上存在严重的缺点。对于一个绝代智者而言,刘伯温可谓盛名难符。
刘伯温;朱元璋;评价;盛名难符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文学家,他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被神话最为严重的两个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甚至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盛誉。然而,民间传言不足为信,在笔者看来,刘伯温在明朝一统天下过程中的作用有被夸大的嫌疑,在军事谋略方面,刘伯温也许可以与张良、诸葛亮等人相提并论,而在做人为官方面,刘伯温性格上存在严重的缺点。一言蔽之,刘伯温作为绝代智者,盛名难符。
一、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中的军事贡献
显然,诸葛亮、刘伯温等人之所以被后世津津乐道,关键不在于履行了一般文臣的工作比如参与制定礼乐法制之类,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各自为自己的君主争夺天下作出了重要的军事贡献。这种作用的人才在民间有个通俗易懂的称呼叫做军师,而在书面语言中则经常被称之为谋士。我国历代政治家对谋士的重要作用都有充分认识,这其中尤以刘邦形容张良的用语“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外”最为经典。尽管谋士偶尔也会参与到具体战役计划的制订,但是他们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战略计划的制订上面。
在对诸葛亮、刘伯温的比较研究中,有学者倾向于以三分天下的刘备和一统江山的朱元璋两人最终成就来作为判断标准,从而得出刘伯温比诸葛亮高明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是刘备和朱元璋两人的起点不同。这个起点不是指织席贩履的刘皇叔和四处化缘的朱和尚,而是他们在遇到各自重要谋士诸葛亮、刘伯温之时的境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已经拼搏了二十多年,然而结果却是,手下兵卒不到一万,将领仅仅关、张、赵寥寥几人,而且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立锥之地。朱元璋不同,在刘基投身帐下之前,只身从戎的朱和尚凭借自己的杰出才能经过八年拼搏,已经成为拥兵数十万、据地数千里的一方枭雄。从天下大势分析,刘备的主要竞争对手曹操、孙权等人早已根基稳固,难以撼动,而横亘在朱元璋面前的尽管有庞然大物元朝和为数众多的农民义军,但元朝帝国内部腐朽不堪,多数义军都是得过且过、画地为牢的草寇,唯一可称为对手的只有陈友谅军事集团。
其次是诸葛亮和刘伯温对各自集团所发挥的个人作用不同。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集团四处寄人篱下,过着一种苟延残喘的生活,他们看不到希望,找不出奋斗的道路和方向。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诸葛亮的作用是一盏指路明灯。而对于朱元璋集团而言,刘伯温的主要作用只在于帮助朱元璋下定决心,做一道非A即B的选择题。在与陈友谅决战之前,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朱元璋集团已经文武兼备、兵多将广,形成了卓越的生存发展能力,文官方面如李善长、朱升、孙炎等都是一时之选,武将方面更是人才济济,这些人的才干在朱元璋兴起的过程中得到过无数次验证。虽然部分官员在陈友谅军事威胁时有畏敌避战的言论,但这些都是人类在面临危险时本能的反应,要据此得出没有刘伯温,朱元璋集团就完全没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或者一败涂地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毫无疑问,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集团在作出先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战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要把后来顺利消灭陈友谅集团的功劳同样归功于他还缺乏具体的史料佐证。在决定朱陈生死成败的鄱阳湖之役中,刘伯温的作用仅限于参谋,不管是“火攻鄱阳”还是“移师湖口”,这两大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决策,史书都不见出自刘伯温首谋的记载,反而在描写这场战争时着重突出了刘伯温的救驾功劳。不难推想,如果上述重要决策是由刘伯温首先提出,那么,对于这种充分反映军事才能的事实史家应该不惜笔墨才对。至于“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1]的记载,我们应该理解为这个过程和刘伯温在与陈友谅集团作战前的前景预判一致,最多说明他参与制订了作战方略,因为刘伯温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也看不到他对此提出重要建议的记载。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中的军事贡献有被夸大的嫌疑,尽管他在其中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远远达不到“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盛誉。
二、刘伯温的一些不智言行
公元1370年,朱元璋集团北伐成功,一统天下,开始大封开国功臣。在这份封赏名单中,曾经被朱元璋亲口褒奖为“吾之子房”的刘伯温却排名最后,而且获得的爵位和俸禄之低都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想。这是令后世论者难以理解且争议较大的一环,究其原因,许多人倾向于归咎于朱元璋恩威难测,赏罚不明。在笔者看来,其实刘伯温本人同样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历史上真正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