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刘伯温用兵之道
刘伯温作为明朝第一谋臣,被誉为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关于其军事家之誉,更多的是建立在刘伯温的军事谋略上。即便《百战奇略》是刘伯温的军事著作存疑,也无损于刘伯温军事家的地位。刘伯温的用兵之道既体现于其元明两朝的军事实践,也散见于《郁离子》《拟连珠》及其他的文章中。刘伯温以易道智慧、全息性思维考察了天道、地道、人道,明了善恶并存之人间真相;还考察了自东周以来,天道元气从未恢复过的现象,天病,故作为天之子的人类也病,出现了很大问题,社会处于动荡飘摇时代。在刘伯温看来,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地并列为三,是因为天道有所不能,而人能之,可以帮助天恢复元气,如尧舜禹周武王周文王之类是也。却自从东周以来,孔子开出了方,但未有圣人出,天之元气未复。[1]所以刘伯温心怀天下,探索与实践救时之政,提出重视教化、化民为善、以政弼教,还必须以杀止杀,内修文德,外严武备,但用兵前提是仁德,是正义之师。王珏先生提出关于军事的认识可归结为四个层次:“第一,天地之道(回归人性);第二,全胜之道(上兵伐谋);第三,战胜之道(战胜方法);第四,诡诈之道(阴谋诈术)。”[2]刘伯温的军事思想属于第一层次。李卫公靖把中国历史上的大才分为三等,一等是知“道”之才,“至微至深,《易》所谓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是也”。二等是知“天地”之才,“能以阴夺阳,以险攻易,孟子所谓天时地利者是也”。第三等是知“将法”之才,“在乎任人利器,《三略》所谓得士者昌,管仲所谓器必坚利者是也”。前二者可视为“王佐之才”:“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3]王佐之才的境界有别,而其共性在于发谋定计皆本乎道德仁义。刘伯温无疑在此王佐之列,本有帝师王佐之誉。《百战奇略》的内容侧重于用兵原则与方法,是将才之学,刘伯温先生用兵之道是超越这个层次的,是帅才之学,是站在政治家、军事家角度,从刘伯温军事实践中看出其用兵之道是谋略与战策、战术之用并驾齐驱的。
(一)刘伯温佐明的军事贡献
刘伯温在元朝担任两任都事(浙东元帅府都事和江浙行省都事),从事武职,其军事实践在平定吴成七、自募组织地方武装中卓有成效。但其更具历史意义的军事实践活动主要是为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安定天下出谋划策。其军事贡献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谋略建策:一是陈“时务十八策”的整体战略蓝图,建“先楚后吴”之策,先灭陈友谅,后定张士诚,然后分兵北向中原,统一宇内,佐成帝业;二是战阵筹谋,出奇制胜。龙湾之战、江州之战、鄱阳湖大战三大战役取胜以及平定东南苗军,既体现其战略思想,也反映其战术应用得心应手。需要指出的是,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后,听从安排逐渐着手新王朝建立的诸多事宜,但仍然参与军机,在南征北战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与朱元璋一道运筹帷幄,发宗指示。“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三是“奏立军卫法”,倡立卫所,巩固大明江山。朱元璋建明伊始,刘基马上“奏立军卫法”[4],所谓“军卫法”,就是卫所制度,是明初确立的基本军事制度,也是明代前期基本的国防体系,为刚建立的明廷提供了运转机制方面的保障。此卫所制有两大特点:一是军籍世袭,兵农结合。此举在明朝百废待兴、生产衰弱之时,使兵源、粮饷得到了可靠的保证;一是“将不专军,军不私将”。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避免藩王割据,在维护明朝君主中央集权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故此,世称刘基是明朝的军师。刘基《赠弈棋相子先序》自称:“吾尝读《孙子十三篇》,而知古人制敌之术。”[5]朱元璋说刘基“资兼文武”,“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5]朱元璋在《御史中丞诰》里说:“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凡所建明,悉有成效。”[1]《明史》本传云:“高帝收揽贤豪,一时佐命功臣并轨宣猷。而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故在军有子房之称,剖符发诸葛之喻。”[4]又后人论说云:“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辨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是千古之人豪也。”[6]刘伯温的军事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中国近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刘伯温用兵之道
1.刘伯温战争观:诛暴止杀、保民卫国
《道德经》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刘伯温继承老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进行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好战。刘伯温在《拟连珠》中说:“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所有的暴力行为和军事行动,实际是为了制止社会的混乱,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