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头部创伤护理要求.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护理头部创伤护理要求汇报人:XX2024-01-06创伤评估与分类急救措施与转运颅内压监测与处理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并发症预防与处理contents目录01创伤评估与分类初步评估伤情伤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循环状况瞳孔反应出血和肿胀情况检查伤者是否清醒,是否能够正常回答问题,是否有昏迷、嗜睡等情况。观察伤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检查脉搏和血压是否正常。检查伤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和眼球运动是否正常。检查伤者头部是否有出血、血肿、骨折等情况。创伤类型与程皮损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包括头皮擦伤、挫伤、裂伤和血肿等,一般不影响颅骨和脑组织。分为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可能导致颅内出血和脑组织损伤。轻度脑损伤,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无明显的器质性损害。较严重的脑损伤,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并发症风险预测颅内出血感染根据伤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预测颅内出血的风险。检查伤者的伤口是否清洁,是否有感染迹象,如红肿、疼痛等。脑水肿癫痫发作评估伤者是否存在脑水肿的风险,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评估伤者是否存在癫痫发作的风险,如既往病史、家族史等。02急救措施与转运现场急救原则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控制出血对于头部创伤患者,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窒息、心跳骤停等。对于头部创伤出血的患者,要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止血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止血、包扎、固定等操作止血01对于头皮裂伤、挫伤等出血情况,可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止血。若出血严重,可使用止血带,但需注意定时松解,以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包扎02对于头部伤口,应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注意松紧适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敷料脱落。固定03若怀疑患者有颅骨骨折或颈部损伤,应使用颈托或其他固定装置固定颈部,避免搬动过程中加重损伤。安全转运患者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根据患者的伤情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如救护车、担架等。在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避免颠簸和震动在转运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颠簸和震动,以免加重患者的伤情。对于颅骨骨折或脑疝的患者,应采取头高脚低的体位,以减轻颅内压。保持与医疗机构的联系在转运过程中,要保持与医疗机构的联系,及时报告患者的伤情和转运情况,以便医疗机构做好接诊准备。03颅内压监测与处理颅内压监测方法有创颅内压监测通过植入颅内压监测装置,直接测量颅内压力。此方法准确度高,但存在感染风险。无创颅内压监测利用超声、光学等原理,通过测量眼部或颅骨的某些参数来间接推算颅内压。此方法便捷无创,但准确度相对较低。异常颅内压处理措施颅内压升高处理当颅内压升高时,需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使用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或进行脑脊液引流等操作。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颅内压降低处理若颅内压过低,可能导致脑缺血、脑梗死等严重后果。此时应停止使用降颅压药物,积极补充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改善脑灌注。预防颅内压升高策略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癫痫发作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和缺氧引起的颅内压升高。癫痫持续状态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需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癫痫发作。维持正常体温避免刺激性操作高热可加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需采取降温措施维持正常体温。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可能加重颅内压升高的刺激性操作应尽量避免。04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镇痛药抗生素脱水剂选择作用快、镇痛效果好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缓解疼痛。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或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达到抗菌效果。对于伴有颅内压升高的患者,需要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脑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从而降低颅内压。给药途径和注意事项给药途径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等。对于不能口服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采用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注意事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根据医嘱和药物性质调整输液速度和浓度;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观察药物疗效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如疼痛是否缓解、感染是否得到控制、颅内压是否降低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观察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一旦发现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05营养支

文档评论(0)

职教魏老师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研究生产单招、专升本试卷,可定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5017062000015
认证主体莲池区远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1JGM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