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65298.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苏轼与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派代表,被后人称为“苏辛”。他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次年作诗“谤讪朝廷”罪史称“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承天寺;初读课文;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再读课文;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闲人罢了。;三读课文;讨论;两层意思:

①以闲人自居自傲。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表现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襟。

②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郁郁不得志的心境和在痛苦中得到些许安慰的闲适自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交横”来喻陆上“竹柏(倒)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

;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在写“月”。“无月”,自不能明了夜间“庭下如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无月”,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数笔,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之皎洁,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作者抓住瞬间感受,把冷月淡光写到极处,融情于景。;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襟。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进入一个表里澄澈、透明的世界。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文档评论(0)

yuguanyin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