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T 3921-2016甘草生产技术规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65.020.01

B05

新疆

DB65

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

DB65/T3921—2016

代替DB65/T2294-2010

甘草生产技术规程

GuidelinesofProductionTechniqueofRadixGlycyrrhizaespp

2016-09-15发布2016-10-15实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65/T3921—2016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

本标准代替DB65/T2294-2010《甘草生产技术规程》。本标准与DB65/T2294-2010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拓展了新疆地区甘草的适宜栽培区域;

——调整了甘草基地选址环境检测标准和甘草质量检测标准;

——调整了甘草加工场所卫生要求;

——明确了甘草栽培相关技术参数。

本标准由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新疆康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奇台县质量与计量检测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晓瑾、朱军、贾晓光、吴敬峰、石明辉、陈冠宇。

本标准首次发布为2006年5月1日,2010年5月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1

DB65/T3921—2016

甘草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草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地选择、品种、栽培、病虫害及其防治、采收加工、留种与采种、质量及检测、包装、贮藏、运输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疆境内的甘草种植和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一部)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2002,3)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地药材daodiherbs

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3.2

原产地origin

指来源地、由来的地方;中药材的原产地是指中药材或产品的最初来源,即产品的生产地。

4基地选择

4.1原则

遵循“地道药材”的地理学和“原产地”概念。

4.2位置及土壤

2

DB65/T3921—2016

乌拉尔甘草种植基地应选择新疆北疆地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基地应选择新疆南疆地区。应选择土层厚度0.5m以上,土壤肥沃,pH值为7.5~8.5,地势平坦的土地。

4.3周围环境

基地应远离交通干道。周围两公里内不得有“三废”及厂矿、垃圾场等污染源。

4.4空气质量

符合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

4.5灌溉水水质

执行GB5084-2005的规定。

4.6土壤环境质量

符合GB15618-1995二级标准。

5品种

为豆科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

6栽培

6.1整地

6.1.1深耕细耙

秋耕与清地,施基肥密切配合,要求耕深大于40cm,深浅一致,耕行直,耕后地表要平整,不漏耕。春播前若土壤墒情不足,应先灌水后再耙。

6.1.2基肥

耕地前,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kg/666.7m2~3000kg/666.7m2,深翻混匀,播种前再深耕细耙。

6.1.3作畦

喷灌与滴灌地,综合其灌溉设计能力和土地坡度的走向等地形因素划分地块,形成条田,不需要作畦,渠灌地应依据地势与地块大小打埂分畦,育苗地≥0.5亩/畦,生产地10亩/畦~50亩/畦为宜,以利土地整平,便于灌溉。

6.2繁殖

6.2.1繁殖材料

繁殖材料有种子和插条两种。

种子

3

DB65/T3921—2016

饱满,成熟度一致,无病虫害的种子。

插条

根条直径1cm~1.5cm、芽眼间隔2cm~5cm、健壮、无病虫害。

6.2.2种子处理

物理方法

——碾米机处理:快速碾2次~4次,至90%的甘草种皮有明显的破损为宜;

——热水浸种:6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