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知识的掌握及迁移的基本⽅法简说
知识的掌握及迁移的基本⽅法简说
阳志乔
学科能⼒要求不外乎是基本知识的准确掌握及正确的迁移。不少同学对如何掌握学科基本
知识,感到难记难理解,在运⽤知识时⼜茫然不知所措,这反映了相当⼀部分同学在知识的掌
握及迁移能⼒培养⽅⾯存在⽅法上的缺陷。下⾯就此问题作如下简说,希望借此对同学们在学
习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准确、全⾯掌握知识体系
“万丈⾼楼平地起”,⾼楼的⾼度与⾼楼根基的牢固和深厚成正⽐。学习也⼀样,基础知识就
像⾼楼的根基,知识的运⽤能⼒就像⾼楼的⾼度,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打底,要想具备较
⾼的运⽤能⼒是不可能的,⽽仅靠⼀些答题“技巧”和机械性的记忆来⾛“捷径”,那更是不可取
的。知识是能⼒的基础,不存在脱离知识⽽孤⽴存在的能⼒。
通常情况是,不少同学因为考试注重能⼒考核就忽视基础知识的深透理解和掌握,或者对
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泛泛阅读上,这样得到的知识只能是零碎⽽模糊的,甚⾄是似
是⽽⾮的,其结果是既难记忆,更难运⽤,甚⾄在运⽤时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怎样才能准
确、全⾯和牢固地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个步骤。
第⼀,对知识点,要⼒求准确理解其精神内核。
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准确⾃如地运⽤。要求对概念、观点
要准确、全⾯地弄清其内涵、外延以及与其它概念、观点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从实际出发”这⼀⽅法论要求,其内涵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其外延包含两个⾓
度:其⼀是“从全⾯的整体的实际出发,⽽⾮从局部孤⽴的实际出发”(空间范围);其⼆是“从
变化发展了的实际出发,⽽⾮从过去或未来的实际出发”(时间范围),同时还要与“从实际出
发”的对⽴⾯——从主观出发的两个表现: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相⽐较区别。⽽对于⼀些抽象的
知识要⽤⼀些熟知的事例加以类⽐或说明,化抽象为具体,以便于理解和接受。
如关于“国家之间的亲疏冷热关系由国家利益和国家⼒量决定”的观点,⽤“中美关系的曲折
反复”这⼀典型时政例⼦来说明就⽐较清楚了。从各类考试阅卷的情况来看,学⽣的千错万错皆
是对概念、观点理解上的错。
第⼆,对知识点的精要内容进⾏提炼、浓缩。
提炼、浓缩知识点的过程就是进⼀步钻研教材、深化理解的过程。同时,通过对知识点的
提炼、浓缩,就排除了那些⾮本质意义的⼀般性的内容,⽽从中摄取基本观点的精要成份,从
⽽使知识观点鲜明、突出,便于准确掌握知识的实质,同时⼜便于记忆和表达,这样就可以尽
可能地避免答题中普遍存在的东拉西扯、层次混乱、运⽤术语不当等⽑病。
不少同学学习⽂科知识,习惯于只作⼀般性地泛泛浏览,平均⽤⼒,每句话都想记住,⽽
对观点不作进⼀步地概括提炼,其结果往往是对知识点似乎有点印象,⼜似乎不太清晰,要准
确表述出来还⽐较为难。
有些同学说,我通读了课本⼏遍甚⾄⼗⼏遍,但觉得还是记不住,问题就在于充斥在脑海
中的知识太庞杂,太模糊,没有概括提炼,没有清晰的知识线条。在阅卷中,普遍的问题是,
很多学⽣答题洋洋洒洒地写了很多,但都不及要害,答不到点⼦上,做了许多“⽆⽤功”,还不如
有些考⽣点到要害的⼀两句话甚⾄⼏个字有价值。例如,关于市场经济的内涵问题,有些同学
觉得很抽象难懂,其实通过去粗取精后就可提炼出它的精要内核:⼀是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
置作⽤,⼆是市场的配置作⽤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
第三,对知识点进⾏梳理,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这样做,可以求得知识点之间的贯通,利于对整体知识的复习和记忆,便于在考试时知识
的再现。
构建知识体系可从⼤到⼩分⽀展开,这知识体系好⽐是⼀棵树,第⼀层次是它的主⼲结
构,第⼆层次是主⼲结构上的分枝,第三层次是各分枝上的枝枝叶叶。具体就每⼀课来说,知
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层次是每⼀课所包含的主要观点,⼀般是每⼀课中“节”的标题内
容;第⼆层次是每⼀节中所包含的主要观点,⼀般是每⼀节中“框题”的标题内容;第三层次是第
⼆层次要点内容的具体展开。
以哲学的第⼀课为例说明。
第⼀层次列出三个内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第⼆层次以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J12Z603 预制混凝土模块雨水口.pdf VIP
- NB/T_35116-2018 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规程.pdf
- 中医护理教案教学.doc
- 普通物理学(第7版) 程守洙课件-chapter-6.pptx VIP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案全套 杨明娜 第1--8章 职业生涯意识--- 大学生职场生涯规划.docx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10 绿[1]-课件.pptx
-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计划).pdf VIP
- 2025年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精选答案.docx VIP
- 年产7.2万吨苯酐工艺设计.docx
- 《数字图像处理》全套教学课件(共四章完整版).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