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pdf

浅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摘要:《知音》作为*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概念范畴,具有深厚的

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了在文学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知音

难求”现象,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两方面积极探讨了知音难求

的原因,认为文学批评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

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知音》篇揭示了

刘勰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对于今天人们正确批评鉴

赏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音;批评;鉴赏;六观

一、“见异,唯知音耳”

“知音”这一概念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泰山。”少选之,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知音”的本

意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领悟。由音乐欣赏推而广之,文学鉴赏中的

知音,就是欣赏者对被欣赏者的作品的认知、认可和体察作者文心所

引起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刘勰本此命篇、立意,写出了《文心雕龙·知

音》。

从《知音》篇的标题可知刘勰意在强调批评当理解作者用心,以

“知音”喻对文章及作者的真正理解者。刘勰在开篇即感慨道:知音

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自古知音难

求,知音之叹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曹丕在《与吴质书》说

到:“昔伯牙绝弦钟期,仲尼覆酞几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

莫逮”;陈子昂则在《与东方左史虫修竹篇序》感慨:“故感叹雅制,

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他在长安碎琴卖文之举其实

也是一种以乖张行为寻求知己的特殊形式。

二、“执一隅之解,拟万端之变”古代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得

到文论家的认可及公正的评价有着如此强烈的期待,如此多的作家反

复慨叹知音的难遇。

那么,当我们面对古代作家的作品时,如何去解读、诊释、鉴赏、

定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刘勰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知音难求的原因,即客观上的“文情

难鉴”和主观上的“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客观上,“文情难鉴”,

读物的本身有其复杂*和多样*,内容不一,体式繁多,方法多变,风

格各异。而读者只能领略那些和自己见识相近,情味相合的读物,不

可能把所有作者的各种文章都作为自己的阅读对象。“慷慨者逆声而

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读者各以自己的爱好去进行阅读活动,结果是“会己则暖讽,异我则

沮弃。”合于自己阅读兴趣的就赞赏,否则就弃之,“东向而望,不

见西墙”,终得不到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认识。

“文情难鉴”与“知多偏好”即客体的复杂*与主体的局限*形成

尖锐的矛盾。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能做到不从主观成见出

发,透过文字符号组成的文学语言去体察文情,这是批评鉴赏的关键。

摒弃主观的好恶秉持公心,对文学作品作出全面而恰切的评价,是非

常重要的。

主观方面则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贵古贱今”。这种立场和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所传,继之者积

而成习,成为读书人的通病,社会文化论文《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

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文学史上无数次类似明朝前后七子“文必秦

汉,诗必盛唐”的盲目复古,更可以说明这种贵古贱今的心态作祟对

文学批评乃至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崇己抑人”。“文人相轻”的陋习造成了文人的贡高我慢,阻

碍了他们对作家的真诚理解及对作品的客观评价。

曹丕在《典论·论文》开篇论云:“文人相径,自古而然……夫人

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有

此观念,自然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班固作为学者文人,“才实鸿

懿”,但也因此更容易“崇己抑人”。

“信伪迷真”。刘勰认为这种错误偏向,是“学不逮文”,即学

识不够、识别能力不强而产生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也指出过

这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