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初中名著阅读系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作品背景探秘内容梗概章节概况文章主题艺术特色经典例题考查范围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该书主要讲述了十二封作者旅欧洲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作品
朱光潜别名孟实,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普及性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背景探秘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书内容是作者旅欧期间从国外寄到一家杂志社登载、写给青年朋友们的十二封信,每封信的主题都是青年们正在关心的,或是青年们应该关心的事项。这十二封信针对当时知识分子所遭遇的人生困惑,用缜密的逻辑分析问题,从独特的视角阐述观点,并指出了青年人的出路。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出版后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
内容梗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站在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角度上,关心着广大青年的成长与发展。这十二封信通过对青年切身话题的讨论、分析、建议,让他们能更理性地看待人生。本书的十二封信呈现方式为书信体,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与作者面对面座谈的亲近之感。全书以轻松幽默的口吻,用循循善诱的话语,使读者在温馨和谐的文字中感知人生道理。本书的内容从青年朋友的实际出发,并用贴切的事例劝勉读者,启示读者要用哲学的思维看待生活。作者以朋
友的口吻和姿态同读者进行交流,让青年读者在亲切的语言中更惬意地思考,同时也更愿意接受其观点和建议,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本书并不是简单地抛出青年读者所遇到的问题,而是有重点地提出了解决方法,这给正处于迷茫时期的青年点亮了一盏明灯,具有现实意义。本书旨在说明,当今时代的青年一代应该学会摒弃烦躁浮华,学会感知生活,吸取经验教训,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人生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章节概况
第一封信:谈读书★坚持读书→培养兴趣→如何选择→读书方法
开篇作者向我们发问,是否真的忙得抽不出时间看书,进而引出了谈读书的问题。作者举了弗兰克林和孙中山先生无论多忙都坚持读书的例子,说明了读书不取决于是否有时间,而取决于是否有决心。对于读书,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学问无止境,及早养成读书的习惯很重要。对青年人来说,如果能从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抵抗恶习惯引诱的能力就比别人要大得多。书是读不尽的,读尽也无用,青年人应该慎加选择,只读有阅读价值的书,不能学时髦。
对于中学生应读什么书的问题,作者特意去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做了调查。作者认为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至于具体读何书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请教专门学者。对于读书方法,作者提到两点:一是凡值得读的书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旨在把握主旨和特色,第二遍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二是读书须用笔记录纲要精彩和自己的意见。
第二封信:谈动烦恼→通过“动”来排忧解愁
作者在这封信里告诉青年朋友可以借“动”来排忧解愁。他不赞同一般人拿“厌世主义”“悲观哲学”来叙说忧愁的病因,也不喜欢有些长辈用大道理来说法。在作者看来,这并不能真正排解青年人的忧愁。作者进一步谈排解烦恼的问题,提出能动就能享受快乐,不动就不免感觉烦恼。青年人比老年人更易发愁,因为青年人生
机强旺,当感到烦恼时又不易宣泄。作者借歌德因失恋想自杀后埋头著《维特之烦恼》的例子,意在表明解愁的方法在泄,求泄的方法在“动”。作者还借打扫书房后感到快慰和打网球时完全忘记烦恼这两件小事来印证“动”可以解忧,并举了陶士行搬砖的例子。信的结尾作者鼓励青年要多动少忧愁。
第三封信:谈静人生乐趣来自“感受”→领略静的趣味→培养静
前信谈到了“动”,在作者看来只说出了一面真理,人生的乐趣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作者用诗人、美术家的例子论证世间天才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作者引用了朱熹的诗,说明了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烦闷。作者认为领略趣味的
能力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作者所说的“静”是指心界的空灵,而非物界的沉寂。作者同时指出“静”不同于“闲”,在百忙之中也可以寻得静趣。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令人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也有极大帮助。作者告诫青年人要培养静的修养,这于身于心都大有裨益。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读书和救国→君子求诸己
此信是作者对第一封信中提到的孙中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九年级全一册英语开学第一课(人教版)-初中英语开学第一课.pptx
- 课外古诗词诵读《朝天子 咏喇叭》(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pptx
- 期末综合复习课件-九年级英语上册(牛津译林版).pptx
- 译林版 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4 Then and now 复习.pptx
- 专题01 开头精妙,避免恶俗-中考语文高分作文.pptx
- 专题02 细节生动,避流水账-中考语文高分作文.pptx
- 专题04:古诗文名句默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统编版).pptx
- 专题05: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统编版).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