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明朝历史概述及重要必考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
论述明代的历史特点
明代⾃洪武元年(1368)建国,迄崇祯⼗七年(1644)灭亡,中经16帝、17朝,历时276年。这时正值世界范围内发⽣伟⼤
的历史变⾰,欧洲⼀些国家已经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国也开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代历
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制度建设空前完备明朝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全⾯整合前朝制度并开创新制的特点。以政治制度为例,如经朱元璋⼤
⼑阔斧的改⾰,废除了丞相制和⾏省制,形成了皇权之下中央以五府“”、⼤“九卿”为主体,地⽅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
制结构。永乐后,⼜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旨在统⼀事权以加强对地⽅控制的督抚
制度。相⽐元朝,其官制体系既⼤⼤简化,⼜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衡的特点,皇权及统治效能皆空前加强。明中叶后⼜
形成凡⾼级官员⼈选、各部门重⼤决策时,⾸先经有关衙门提出建议或会官廷议“”,再由内阁票拟“”处理意见,最后上请
皇帝裁决的制度,从⽽在保证皇权独断的前提下,使决策程序具有集思⼴益“”的特点。⼜如,永乐后在空前完备的科举
和官办教育体系基础上,科举和学校功名逐渐成为决定⼠⼈仕途和朝廷任官的最主要依据,从⽽把选官的公平原则贯彻
到720中国古代史教程当时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限度。这不仅普遍提⾼了⽂官的⽂化素养,⽽且扩展了统治基础。另
外,明朝在经济、法律、军事制度建设⽅⾯也都⾼度完备、独具特⾊,并具有⼗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总体说来,明代经济主体仍是⾃给⾃⾜的农村⾃然经济,但相⽐前代,农业的巨⼤发展主要表现
在,随着粮⾷品种增多特别是⽟⽶、番薯等⾼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植桑、种棉等经济作物的普及推⼴,农业⽣产⼒有了明
显提⾼。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和⼿⼯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地⽅特⾊的⼿⼯业产品和经济原料作物产区,
涌现出⼀⼤批因⼯商业⽽兴起的著名市镇;⼴⼤农村的集市贸易也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分活跃;私⼈海
外贸易发展强劲;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商⼈集团崛起,在经济乃⾄社会⽣活领域发挥着⽇益重要的作⽤。
3、阶级结构发⽣了新的变化,社会流动加快。宋代以后,世族地主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贵族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
主体。⾄明代,⾮贵族地主的数量及其在地主阶级中所占⽐重都空前提⾼;除作为主体的缙绅地主外,在经济发达地区
还出现了少量的经营地主。市民阶层也伴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空前繁荣⽽兴起;与此同时,普通平民的⾝份地位也⽐前
代进⼀步提⾼。社会流动速度空前加快,学校和科举⼏乎成为⾮贵族地主乃⾄平民获得政治⾝份并进⼊官绅阶层的唯⼀
途径,尤其是以科举考试博取⾝份特权,再以⾝份特权谋取经济利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式
4、中后期社会风⽓变异,思想⽂化异彩纷呈。⾸先,出现了普遍重商、竞“相逐利”和追求享乐的风⽓,⼈“必有私”观念
和拜⾦主义流⾏。其次,程朱理学衰微,王⽒⼼学风⾏,天下之⼠由谨守朱“⼦蠖”、格“物致知”到普遍贵“疑”、⾃“得”、
厌常喜“新”乃⾄追求个性解放。再次,⽂学界提倡独“抒性灵”,以⼩说为代表的反映市民⽂化的通俗⽂学空前繁荣,其中
尤以《⾦瓶梅》和《三⾔》、《⼆拍》更多也更直接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及⽣活⾯貌。最后,学风经历了由朴实
到空疏,再到求真、求实的变化。史学中野史尤其是私修当代史空前繁荣,标志着史家对现实的⾼度关注和对经世致⽤
的不懈追求。以《农政全书》、《本草纲⽬》、《天⼯开物》等为代表的实⽤科技的发达,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
新的⽔平明后期随着西⽅传教⼠的东来,以徐光启为代表的⼀部分⼠⼤夫已敏锐察觉到中国科技⽂化在某些⽅⾯的落后
与不⾜,⽽积极向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学习,于是形成了中西⽂化交流的⾼潮,并出现⼀⼤批⽂化成果。
5、⼠⼤夫敢⾔之风盛⾏。明朝⼠⼤夫敢于直谏为中国历史所罕见,主要表现有⼆:⼀是敢⾔之⾂不“可胜数”,如洪武时
茹太素、正统时刘球、嘉靖时杨爵、天启时杨涟等,皆为著名谏⾂;⾄于正德许天锡的⼫谏“”、嘉靖海瑞的备“棺⽽谏”、
万历雒于仁的直斥神宗患酒“、⾊、财、⽓”四疾等,就更富有特⾊。⼆是在遇到重⼤决策分歧时,群⾂往往集体进谏,
如正统时谏阻英宗亲征、成化时劝谏宪宗合葬钱太后于裕陵、正德时谏阻武宗南巡、嘉靖初⼤礼议、万历时争国本等,
皆为显例。其中,⼠⼤夫成化时劝谏合葬钱太后于裕陵和万历争“国本”还取得了最终胜利。尽管他们⽤以谏君的信念和
依据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但其试图以群体⼒量限制君权的意向和不懈努⼒还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