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伦理文化差异比较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v.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

宗碧

(黔东南民族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556000)

[摘要]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异质性,中西伦理文化表现在价值理念、权益协调、人伦关系、人格模式上都显著不同,各具传统。传统是文化根基,中国当代转型的道德建立应在传统的根底上重构,而不能全盘否认。

[关键词]中国;西方;伦理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91(2006)01-0012-03

[收稿日期]2005-12-28

[作者简介]宗碧(1965-),男,天柱人,黔东南民族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主编,副研究员。

伦理是一切人类共有文化事象,但是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异质性,伦理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有着不同的容和特点。中西伦理文化比较看,差异是显然的。

一、在伦理的价值理念设计上,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人生价值理念是道德的核心要素,不同民族在人生价值理念设计上的不同倾向影响着道德文化的走向。中西比较而言,在人生价值理念上,西方持的是幸福论的维度,追求着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首先,西方在主客体关系的建构上,采取的是“天人相分〞的思维方式。“天〞与“人〞相对独立“,人〞在宇宙中的独立性,使“人〞被确立为能相对自我满足的单位,因而“人〞的主体性得到重视和扬。就此,从西方文化源头———古希腊的神话文化可见一斑。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现实的反映,正如布尔特曼所说:“神话赋予超经历的现实性以一种在的世界的客观性。神话将此岸展现此岸。〞[1]275“在古希腊的众神体系中,除了众神之王宙斯之外,还有海神、冥界神、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冶炼神(赫淮斯托斯)、美神(阿芙罗狄忒)、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等。诸神都有个性和魅力,各有自己的悲欢和曲折。他们聚集在一起,名义上受治于神王宙斯,但又各有自己的势力网,因之对宙斯的旨令也就不是百依百顺。他们富有对抗精神,对生活有着执着的追求。[2]33神话反映了希腊人的人生观,对神予以人性的创造和理解,重视人自己的价值,认为世界是美丽的,人生是快乐的。在希腊人眼里,人和神一样,有七情六欲,只要热爱生活,坚忍不拔,就可以像神一样,寻得生活的美满和幸福。[2]36因此,古希腊崇尚英雄,荷马史诗的精神有典型的英雄崇拜。而在史诗中对英雄的描写表现了西方典型的人生观。诗中不管是人还是神,他们都乐观地生活,相信凭着自己的力量和生命精神可以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他们率性而为,很少想到对自己的约束。可以说,都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有时还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尽可能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黑格尔说:荷马史诗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圆满而富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抽象品。〞[2]43“人生态度的价值取向是社会规建构的根底,是伦理道德的文化依据。从上述看,西方有着追求个人主体权利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也反映了这种文化精神,即是从维护人的权益为出发点的。

而中国持功德论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反映在主、客体关系的建构上,采取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天〞与“人〞不相分;同时,在“天〞“人〞关系上,认为“人〞是“天〞“化育〞的产物,“人〞对“天〞的关系是一种“附属关系〞。为此,人在宇宙中未能获得独立的地位“,人〞依“天〞而“存〞,是作为“天〞的表征之局部。“人〞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不是一个能相对自我满足的单位,以致“人〞的主体性不得到重现和扬。从中国古代伦理文化起源看,在理论总结上完全反映了这种思维。如“道德〞这一畴“,道〞是指“天道〞,即宇宙的运行规律;而“德〞那么是“天道〞在人间的衍化。所谓有道德或追求道德,那么讲的人间如何按“天道〞来行事,或人间行为如何遵守“天道〞。因此,儒家的人文理想是“,使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且归于天人同德。〞[3]335诗·大雅中说:“天生丞民,有物有那么,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为此,中国古代在对英雄的崇拜的表达中,其品格强调的重点不在于感性生命的勃发,不在于力量的比赛,不在于个人权利的实现,而在于“替天行道〞,在于对社会所属的文化事功。如黄帝、伏羲、女娲、尧、舜、禹之所以成为英雄,在于完成无私的功业。就即使万人之上的封建专制者———皇帝,也没有独立自我的价值定位,皇帝称之为“天子〞,其下旨也称之为“奉天承运〞。“顺天意〞是中国古代对人生存价值的判定,同时也是人们建立伦理规的根本依据

文档评论(0)

dqxhm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