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啸山庄》情爱关系的神话原型.docVIP

论《呼啸山庄》情爱关系的神话原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呼啸山庄》情爱关系的神话原型

《呼啸山庄》在叙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爱关系时,借用了柏拉图《会饮篇》中“人的自然”,《圣经》中亚当和夏娃,以及古希腊神话《美狄亚》中伊阿宋与美狄亚的故事原型。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通过应用原型批评的观点,文本对这3个神话原型的移用阐释了主人公之间纠葛的情爱关系,从而使文本爱恨交织主题的表现方式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呼啸山庄》;情爱关系;神话原型

引论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使她在英国文坛及世界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各国的批评家在不同时期都有对《呼啸山庄》的解读,尤其是在神话——原型批评盛行时期,人们又给这部著作加以新的观照。综观国内,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对这部小说的分析主要停留在主题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和场景原型①相关研究见(目前知网收录情况):刘永杰《〈呼啸山庄〉的〈圣经〉解构》,《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刘涛《从圣经原型理论解读〈呼啸山庄〉》,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曲琳琳《希望在人间:对〈呼啸山庄〉的原型解读》,《文化纵横》,2014年,第7期等。,以及在结构、叙事模式上②主要以《圣经》中亚当与夏娃从“守乐园”“失乐园”到“复乐园”的结构原型解读:张峰、李莉《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的〈呼啸山庄〉》,《时代文学》,2011年,第5期;王喆《〈圣经〉原型对〈呼啸山庄〉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等。从爱的原型③“原始人”原型解读文本:蒲若茜《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等;兼具“原始人”原型与《圣经》原型:李冰芷《〈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和复仇主题④主要以《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与《呼啸山庄》中的希克厉比较:张念《〈呼啸山庄〉原型论》,《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朱晓映《爱恨情仇:对〈呼啸山庄〉的原型解读》,《学术交流》,2007年,第12期等。的原型分析上,对文本“原型”的研究思路拘囿于单方面或某些角度论述,缺乏全面、系统的挖掘和阐述。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荣格对“原型”的基本释义,尝试对文本作一个整体的观照。

“原型”远非一个现代术语,其实早在圣·奥古斯丁时代之前就已为人所用,与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Idea)概念理解为超越及先在于所有现象同义。在公元3世纪的《赫姆提卡文集》把上帝描述为“原型之光”的时候,它表达的是上帝乃万光之原型的思想[1]63。到了现代,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联系在一起,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精神模式的遗传,是人们对某种刺激作出的带有预定倾向的反应,为人类全体成员共有。原型或者原始意象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而这种集体无意识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在特定的刺激环境下就会被激活。神话、图腾或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表现”[2]29。因此,“原型”除了是对柏拉图的理念的解释性释义[1]6之外,它的另一种众所周知的表达方式是神话与童话[1]7。《呼啸山庄》的故事原型和人物原型,突显了文本中主人公之间爱与恨的情爱关系——“女作家所创造的那一个小天地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当时的现实生活(19世纪中叶,英国已进入了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单纯得多;那复杂、丰富的人性也仿佛被浓缩了,只剩下两个极端,不是强烈的爱,就是强烈的恨。在女作家的人性的调色板上差不多只有黑白两色”[3]26。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文本对柏拉图理念的阐释和古希腊神话、《圣经》原型的移用,并借此说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爱纠葛。

一、“人的自然”原型

柏拉图在其《会饮篇》中叙述“人的自然”及其样貌本来就来自上天,像天体一样都是圆球形的,有四只手和四只脚,圆颈上一个圆头,前后背对着两张一模一样的圆脸。由于他们精力和体力都非常旺盛强壮,欲与天神试比高,受到宙斯严厉的惩治。为了削弱他们,宙斯决定把他们切开来,一分为二。“人的自然”被这样切成两半后,每一半都寻觅着自己的另一半,当终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时,他们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怎么也不分开,不吃不喝直到死去[4]133-134。跟“人的自然”一样,希克厉与卡瑟琳都有着骄傲的灵魂:他们漠视亨德莱的家庭专制,嘲笑约瑟夫对主人的愚忠和对上帝的盲目信仰,不愿意祷告,礼拜天也不上教堂,甚至不肯收敛自己不受管教的本性……总之,他们蔑视权威及宗教,对当时的世俗与道德宣战,“贫贱,耻辱,死亡——不管上帝还是恶魔能够怎样折磨人,可别想把我们俩拆开!”[3]126不顾生死地追求原本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把这种追求人的完整的欲望的过程称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