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书论:【清】梁巘《评书帖》
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锺、王学尽徒茫然。
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元。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执笔歌)
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頠。予学书三十岁,后始缘頠得其传。先是,张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狱中,何公叩至再三,乃告,仍嘱勿泄。出狱,何公遍语人,梅君因得之。及张公总裁某馆,梅君誊录馆中,见公作书,著狐裘,袖拂几上。公曰:观吾袖拂几乎?肘实悬而动也。梅君归告予。予学书复十馀年,觉有得。
古传执笔法:宜圆正中直,然须手背稍内覆,始着力。此法实予悟得,前人未道及。
执笔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则沉着,高则飘逸。下笔宜着实,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在纸上。作书不可力弱,然下笔时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此谓过犹不及。用笔过快无顿挫,过迟不劲利。初入手须将字写死。书大字笔锋须瘦硬,落纸时极力揉挫,沉着而不肥浊。否则,肥浊矣。观东坡荔子丹、山谷戏赠米元章帖,皆瘦硬笔锋所书,故或按、或提、肥瘦如意,亦非秃笔书,秃笔无此锋芒。古人软笔书,须以硬笔临之。
用硬笔须笔锋揉入画中,用软笔要提得空。用软笔,管少侧,笔锋外出,笔肚着纸,然后指挥如意。用硬笔,管竖起,则笔锋透背,无涩滞之病。
缮写卷本以乐毅论为适中,黄庭太飘,十三行太纵,闲邪公结体少懈,灵飞经亦嫌过弱。学假晋字不如学真唐碑,书对联宜遒劲苍古,勿板滞过大,忌流丽而不庄。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孙过庭书多滑。欧书横笔略轻,颜书横笔全轻,柳书横笔重与直同。
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然轻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后学之议。
颜不及欧,欧以劲胜,颜以圆胜。欧书力健而墨圆,后世学者不免匾削。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徐浩书收转处崛强、拗折,故昔人有抉石奔泉之目。
元章书空处本褚,用软笔书,落笔过细,钩剔过粗,放轶诡怪,实肇恶派。蔡君谟书学颜。
子昂见僧雪庵书酒帘,以为胜己,荐之于朝,名重一时。僧书未必果胜,而子昂奖拔之谊不可及。
祝、文、董并称,董蕴藉醇正,高出馀子。祝气骨过董,而落笔太易,运笔微硬,逊董一格。文书整齐,少嫌单弱,而温雅圆和,自属有养之品。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
董元宰、张得天直接书统,卓然大家。元宰魄力弱于得天。
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只为名家。
张瑞图书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张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得天学米,以硬笔临其硬笔,弃其软笔,可谓善于去取。
汪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颃得天,诸子莫及。曾见其题沈凡民印谱,自谓初学停云馆、麻姑仙坛、阴符经,入都后友人陶子师讥为木板黄庭,因一变学赵,得其弱;再变学褚,得其瘦。晚年尚慕篆隶,时悬阳水、颜家庙碑额于壁间观玩摹拟,而岁月迟暮,精进无几。噫,先生书学,本未尽于此矣。得天天分高,魄力雄。退谷火候熟,气韵静。
王鸿绪得执笔法,学董元宰,腴润有致,然不免弱耳。
杨宾(字大瓢,山阴布衣。)得执笔法,学右军、长公,圆韵自然,亦弱。
程韦华名京萼,上元人,著有处野堂文集。得执笔法,学山谷,空灵瘦硬,然结体倾斜,亦未成家。
何义门未得执笔法,结体虽古,而转折欠圆劲,特秀蕴不俗,非时流所及。郑簠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人,以八分擅名。八分书学汉人,间参草法,为一时名手,王良常不及也。然未得执笔法,虽足跨越时贤,莫由追踪先哲。
王良常未得执笔法,专学欧字,匾削浮弱,而乏圆劲。然结构稳称,火候纯熟,虽未上逼古人,自属一时好手。淳化阁中,虞世南数行,似从庙堂碑摹来。
半截、兰亭二碑,身分最高,须从欧、李写久,方能临摹得动。元秘塔明时渐剥蚀,有秀州曹仲经者,从而洗之,字体遂肥,后刻秀州曹仲经观数小字,较之未经洗之原拓,风神迥殊。
乘间居士,思翁晚年书,不用力,而结体遒紧,诸作皆不及也。清晖阁亦是思翁刻帖第一种。章吉老碑,元章晚年书,极佳,碑头数大字亦精极。
戏鸿堂初刻木板被火焚,遂以初拓上石。今之所传石本,皆翻刻也。思翁常不得于乡人,焚其屋,木板之被火以此。
同州圣教看去遒劲,然刻手粗躁,终不及雁塔空灵圆静。或云即一本而两刻之,故结体不爽。用笔须笔头过长的,过短则写字无势,且不耐久。高府君碑无书者姓名,字颇清劲。
小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