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3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
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3年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亚洲飞
蝗总体中等偏轻发生,北方农牧区土蝗总体中等发生,其中,东亚飞
蝗在沿黄滩区、环渤海湾以及华北内涝湖库区局部偏重发生,亚洲飞
蝗在新疆农牧交错区以及东北苇塘湿地局部偏重发生,西藏飞蝗在金
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局部偏重发生,北方农牧区土
蝗在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
度蝗情。为做好2023年农区蝗虫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
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围绕“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
的总体目标,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
90%以上,生物防治占75%以上;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
化统防统治比例占75%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
二、防控策略
强化“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贯彻“改
治并举”的治蝗工作方针,加强蝗情动态监测,优先采用生态调控、
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在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
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推动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重点
(一)东亚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环渤海
湾蝗区、华北和黄淮内涝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蝗区。
(二)亚洲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和阿
克苏、巴音郭楞等以及中哈边境地区,黑龙江、吉林的苇塘湿地等。
(三)西藏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西藏、四川、青海的金沙江、
通天河、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四)农牧交错区土蝗。重点防控区域为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天
山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
部等地区。
(五)黄脊竹蝗。重点防范区域为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中老、
中越、中缅边境地区。
(六)沙漠蝗。重点防范区域为西藏、云南等中尼、中印、中缅
边境地区。
四、防控措施
(一)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的防治指标为0.5头/m2,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的防治指标
为10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2—4龄盛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监测预警
坚持“系统监测与蝗区普查相结合、无人机侦察与人工踏查相结
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密切监测蝗虫发生动态,重点监测群居
型飞蝗蝗群,及时掌握外来入境蝗群的迁入、扩散路径,明确发生期、
发生密度、区域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第一时间上报。
2.防控技术
(1)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孳生地,压减适生地面积,抑制蝗虫
发生。针对飞蝗常发区,沿海蝗区采取封育草场和有序垦种苜蓿、紫
穗槐、棉花、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滨湖蝗区加强生态保育,宜林
则林、宜草则草,吸引鸟、蛙等自然天敌,利用生物多样性压低蝗虫
基数;内涝蝗区的宜农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渔区域开展造塘
养殖;河泛蝗区实行沟渠路林网化,改善滩区生产条件,搞好垦荒种
植和精耕细作,可以利用滩区种植豆科牧草。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土
蝗常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等措施,
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减轻发生程度。
(2)生物防治。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
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可降低防治指标,2
—3龄盛期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
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在新疆等农牧交错区,也可
以采取牧鸡牧鸭、招引粉红椋鸟等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土蝗
密度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马
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等。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公顷
以上的区域,组织农用飞机采用精准定位施药技术进行防治;在集中
连片面积低于500公顷的区域,组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使用
植保无人机或地面大型施药器械,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进行防治;
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使用烟雾机
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防治。
五、注意事项
(一)开展防效评估。注意监测蝗虫种群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