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考题画诗赏与练
一、回顾高考
1、(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宋诗,回答(1)-(2)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着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
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
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
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
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如
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
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
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
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
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
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
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
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
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
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
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
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
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
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
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
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
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
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
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
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
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
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
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我竹”另是一层,它
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
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
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
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
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
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
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
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
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
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
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
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
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
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