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坐骑背后的秘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上河图》:坐骑背后的秘密

展开《清明上河图》去追寻北宋东京汴梁城的盛景,却意外地发现,画中最多的动物并不是马,而是驴。城内城外、大街小巷,总能看到驴子的身影。相反,想要找到一匹马,却得细细搜寻一番。

驴多马少不仅是《清明上河图》的特征,更是北宋社会的真实写照。北宋时,最适宜马匹生长的天然牧场——西北和北方的草原地区都不在疆域之内,政府只能依靠和辽、西夏的贸易以及西南藩族的进贡来获取良马。

北宋馬少,对马的需求可并不小。国家的骑兵要骑马,官员、富户同样爱骑马。本来有钱人家买马、养马是寻常事,但在北宋却成了要命的大事。因为害怕私人买马出价太高导致政府买不到足够数量的战马,宋太宗干脆下诏:禁止富人和官员私自买马。不能买马又想骑马,于是租马业便在汴梁城里流行起来。

养马对于北宋政府来说也是一道难题。一开始,政府将马匹统一放牧,但花费巨大,得不偿失。于是政府又想出一种新的养马方式:官马民养。即以免除赋税的优惠,来鼓励民户饲养官马。但如果马匹死去,民户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政策重新燃起了民间养马的热情,北宋马匹的数量因此有了一定增长。《清明上河图》开篇所画城郊那匹被人追赶的奔马,说不定就是当时汴梁民户所养的官马。

北宋学者王得臣所著《麈史》中说,宋神宗在位以前,汴梁城中的租驴业发达,熟人见面都在驴背上打招呼,熙宁元年以后,人们就改为骑马了。这说的就是北宋官马民养后马匹增多的情形。然而这对于北宋缺马的状况只是稍有缓解,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北宋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驴。有人说,驴是宋人的吉祥物、赵家的功臣。传说在宋太祖赵匡胤未发迹之时,襄阳寺院有一位老僧人慧眼识英雄,将寺中唯一的一头驴赠送给他,使他得以骑驴前往北方投军,从此赵匡胤对驴情有独钟。

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也爱驴:一来养驴、骑驴价钱便宜,二来又可追随“杜少陵骑驴客京华”的意境。骑驴在他们心中意味着清贫与落魄,同时也象征了操守和洒脱。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记载了不少北宋的官场轶事,其中就有一个“卖马换驴”的故事:宋真宗时,陕州法官刘铃在卸任后囊中羞涩,于是把做官时的马匹装备全部卖掉当盘缠,买来一头毛驴骑着回乡。陕州诗人魏野一生爱好穿白衣、骑白驴,自然将这位刘大人视为同道中人,于是写诗赠别:“谁似甘棠刘法椽,来时乘马去骑驴。”一时传为佳话。

在宋人眼中,驴不仅是可以和马匹相提并论的乘骑工具,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驴性情温顺,既善于拉磨,又能参与运输。细看《清明上河图》中的驴,有的组成运输的队伍,有的驮着沉重的口袋,有的拉着满载的串车……似乎每头驴的身上都背负着汴梁城经济繁荣的希望。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