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心悸的中医治疗.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悸的概念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第2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溯及《内经》《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讲的“心澹澹大动”和《灵枢·本神》篇讲的“心怵惕”,也是类似心悸的描述。认识源流第3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源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正式提出悸和惊悸的病名,并阐述其发病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而引发。《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第4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发展于后世历代医家系统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对仲景学说进一步作出说明。如《医宗金鉴》认为:“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第5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怔忡”病名的提出《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了怔忡的病名。《济生方·怔忡论治》:“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指出怔忡发病的原因,在于“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另外“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亦能令人怔忡。第6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疾病认识的丰富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与痰火是怔忡致病的根本原因。如:《惊悸怔忡门》指出:“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第7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杂病源流犀烛》:“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病因病机第8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虚胆怯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由于突然惊恐,如耳闻巨响,目睹异物,或遇险临危,使心惊神慌不能自主,渐至稍惊则心悸不已。《济生方·惊悸论治》:“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巨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第9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此外,如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憾心神,而发惊悸。如痰热内蕴,复加郁怒,胃失和降,痰火互结,上扰心神,亦可导致心悸的发生,此即《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所说的“痰因火动”之说。第10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血不足心主血,心血不足,常能导致心悸、怔忡。《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阴血亏损,心失所养,不能藏神,故神不安而志不宁,发为本证。所以久病体虚,失血过多容易导致心悸。如果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不但耗伤心血,又能影响脾胃生化之源,渐至气血两亏,不能上奉于心者,亦能发生心悸。第11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阴虚火旺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上扰心神,亦能导致本病。《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水衰火旺而扰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第12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阳不振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衰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悸不安。《伤寒明理论·悸》:“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第13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水饮凌心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伤寒明理论·悸》:“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第14页,课件共3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瘀血阻络一是由于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一是由于痹证发展而来。

文档评论(0)

xiaozhuo20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