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说木叶》、《咬文嚼字》群文阅读教学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林庚先生的《说“木叶”》都是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文艺随笔。细读两文,有一个发现:《咬文嚼字》和《说“木叶”》两文中的观点和材料可以互相印证,甚至可以说是“神对应”,这是巧合吗?
朱先生的《咬文嚼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后提出了三个论点: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林先生在《说“木叶”》中主要讨论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笔者重新整合,觉得此文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诗歌语言形象上的暗示性;诗歌语言文化上的暗示性;杜甫“落木”的学习与创造。
一、两篇文章的第一个“神对应”
《说“木叶”》中讨论的诗歌语言形象上的暗示性问题,正好对应《咬文嚼字》中的第一个观点:“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咬文嚼字》中先后举了郭沫若改剧本、王若虚改《史记》、韩愈定“推敲”三个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郭沫若把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那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王若虚改《史记》,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读来便觉索然无味;至于“推敲”的故事,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作者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咬文嚼字》中的三例能够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但是仔细品读《说“木叶”》,就会发现:从整体上看,林先生对“木叶”的探讨正好是对朱先生观点的深入阐释。在《说“木叶”》中,“木叶”一词,改动一个字,就成了“树叶”“落木(高木)”“落叶”“黄叶”。关于“木叶”,最早见于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如期来北渚与湘君幽会;然而,当她伫立北渚之上,举目四顾,却茫然不见湘君。唯见秋风袅袅,令人心颤;洞庭湖面,波涌浪颠;枯枝朽叶,纷纷扬扬。林先生认为“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笔者把“木叶”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疏朗缠绵”———秋风中的最后一片树叶残留在枝头(“疏朗”义),风雨飘摇、处境堪忧却不愿分离(“缠绵”义)。
关于“树叶”,文中共举七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笔者把“树叶”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饱满”。
关于“落木(高木)”,文中共举三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笔者把“落木”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空阔”。
关于“落叶”,文中有一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笔者把“落叶”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柔美”。
关于“黄叶”,文中有一例:“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笔者把“黄叶”形象上的暗示性概括为“残败”。
林先生在《说“木叶”》的篇末写道:“‘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也是这个意思。
二、两篇文章的第二个“神对应”
《说“木叶”》中讨论的诗歌语言文化上的暗示性问题,正好对应《咬文嚼字》中的第二个观点:“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木叶”一词最早见于《九歌·湘夫人》。对屈原《九歌》的理解,有三种看法较有代表性。王逸《楚辞章句》:“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朱熹《楚辞集注》:“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李大钊《文豪》:“屈灵均忠爱缠绵,而蔽伤于谗,憔悴行吟,卒沈湘水。”司马迁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到国君的疏远,却仍在《九歌》中寄寓“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九歌》中的“木叶”既寄托着屈原忠君却见疑的悲愁,也寄托着他对楚国割舍不下的缠绵的爱国情怀。简而言之,“木叶”意象在诞生之初所寄寓的情感是“忠爱缠绵”。换句话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