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刺客、游侠看先秦两汉侠形象变迁.docVIP

从刺客、游侠看先秦两汉侠形象变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刺客、游侠看先秦两汉侠形象变迁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所载的“侠”是一个群体性名词,它包括了勇士、私剑、刺客和游侠等多重角色,其中刺客凭借“以武犯禁”的特征,成为这一时期“侠”的典范代表。秦末汉初,太史公《史记》中所论述的游侠,不仅具有周急救穷的侠义,还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是这一时期“侠”的典范代表;班固《汉书》中新增加游侠,暴力凶杀特点突出,虽有济危救困的侠义,然而却缺少德性修养,游侠沦为豪暴之侠,成为威胁国家君主权威和正常社会秩序的异端群体,刺客和游侠成为侠的两种重要典范形态。

关键词:侠群体;私剑;刺客;游侠;侠义精神

关于“侠”的记载,集中见于《韩非子》《墨子》等先秦诸子文集中,同时,又散见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中。先秦文献中记载的“侠”是一个群体性概念,他们常以“私剑”“刺客”“游侠”等身份出现。侠产生之初,其行为多与刺杀、复仇、报恩等方式存在。这一时期的“侠”形象呈现出一种原始的野蛮状态,其典型代表是太史公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高渐离、曹沫、聂政、专诸、豫让、荆轲等人。

一、“侠”形象的历史变迁

“侠”产生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伴随着“侠”的大量出现,太史公、班固、荀悦、许慎等人专门对“侠”的身份进行诠释。西汉时期,太史公始为“侠”正名。其在《史记》一书中首为“游侠”立传。太史公把“道义”作为衡量“侠”的重要标准,对“侠”的身份进行重新界定,并将“游侠”这一群体视为侠的典范代表。“游侠”是“侠”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史公通过分立《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且“刺客”不入“游侠”,对“游侠”与“刺客”的身份进行了进一步廓清,将道义层面的“游侠”与其他侠形象区分开来,如朱家、剧孟、郭解等人便是“游侠”的典型代表。至东汉,班固从封建君主立场出发,对侠“权行州域,力折公侯”[1]3698、“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1]3699等威胁国家稳定和君主权威的行为进行严厉批判。虽然批判,但是班固还是对“游侠”泛爱周急、谦卑有礼的品行进行了肯定。这和太史公对“游侠”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都属于“侠”进入道义范畴后呈现出的侠义品格,是“游侠”身上最稳定的精神特质,是区别于“刺客”的重要标志。

从先秦到两汉,“侠”大致经历了从产生到兴盛,再到消沉与嬗变三个阶段。随着“侠”群体的不断扩大,“侠”对国家和君主权威的威胁日益明显,汉景帝刘启开始诛杀豪侠,而后汉武帝刘彻延续这一措施,继续对“侠”进行打压。到东汉初年,“侠”群体受到重创。《汉书·游侠传》载:“自建武、永平……无豪杰之侠。”[1]1110

在政治高压态势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社会背景下,汉代“守文之风”昌盛,民间儒学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广泛而稳定的社会“儒生”层。在这一社会条件下,“侠”的原始自由的生存环境被不断挤压。因此在寻求与政权妥协的过程中,“侠”形象发生嬗变,开始向“儒生”转化。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最早指出,及至东汉中后期,“游侠”已群体性转变为儒生。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也写到,前汉《游侠》《货殖》(列传)中人,后汉多走入《儒林》《独行传》中去。从春秋战国的“刺客”,到西汉时期的“游侠”,再到东汉时期的“儒生”,这是从“子”到“史”,“侠”形象嬗变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牟发松在《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一文中认为,战国刺客、西汉游侠、东汉儒士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二、刺客:春秋战国时期,侠“以武犯禁”的典范

关于“侠”的形象,《韩非子·五蠹》载: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2]476

韩非子认为,“儒”通过文学扰乱法纪,“侠”借助武力与国家禁律抗衡。韩非子重法,主张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对“儒”和“侠”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将“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2]489的“儒”和“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2]489的“侠”并视为五蠹。在《显学》篇中,韩非子还称:“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乱也。”[2]497认为豢养儒、侠不仅对国家的安定没有任何意义,儒、侠还是对国家政权危害最大的两大蠹虫。

(一)侠的暴力性与依附性:游侠与私剑之间的“养”与“被养”。“武”是“侠”身份的主要标识。“侠”凭借武力被私门之主豢养,他们敢于触碰国家、法律禁区,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禁的事情,他们效力于供养者。另外,“侠”还不事生产。韩非子在《显学》篇认为“儒侠毋军劳”,却能“显以荣”。“商官儒侠为不垦之地、不使之民”,人数再多也不是真正的强大,即所谓“象人百万,不可谓强”,因为“象人不可使距敌也”[2]499,“侠”尚武,却不能抵御外敌、保卫国家,因为“侠”将武异变为了暴力。“侠”群体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