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 《与妻书》(学案).docxVIP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 《与妻书》(学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妻书》学案

【文本解读】

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达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诵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素养目标】

1.了解林觉民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疏通文本,把握文本内容;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和议论的写法。

4.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学习重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2.相关背景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本文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3.解题

①与,

②妻,

③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眷()卿()彀()

恸()栖()肖()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

文档评论(0)

教育12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各类教育相关试卷、知识点、模拟试题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3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