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pdf

浅析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承》年第期

文化传统20082

浅析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

刘莉

(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

[]

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做一个简

单的疏理

关键词先秦天人之辩孟子荀子

[]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上,天道与人道靡常”的结论。道德是天命得失的根据,天具有“择天降德”的理

可以说是贯穿这一历史的两条主线: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如性能力。殷人因“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周文

宇宙的化生、世界的本原;人道蕴含道的主体方面,如人的价值、王能够明德慎罚,功劳敬谨,于是能受“天命”,统治天下。既然皇

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若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对哲学的天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的立法者和监护神,统治者也只有“以

划分,“天”大致可以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宇宙论(广义),“人”可以德配天”,才能“祈天永命”。这样一来,天神就由原来那种盲目的

对应于西方哲学的人生论。从这一粗略的对应关系中可以看出,神秘莫测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具有人类理性和道德的人格神。按

中国传统哲学对认识论的讨论是贫乏的。而对天人“天人”关系照宗教天命论,虽然“天”和“天命”具有绝对的权威,“人”完全处

的争辩则是哲学史上一个长久不息的主题,它开始于春秋战国于屈从的地位,但周初出现的“天命靡常”、“天不可信”的观念,

时期的“子学时代”,至魏晋玄学时期演变为“自然”与“名教”之客观上贬低了天的权威和作用,强调和突出了人的自主意识和

争,宋明理学则用“天理”与“人欲”之争来阐释天与人的关系,直地位。随着这种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至春秋时期,普遍出现了怀

到王夫之对这一问题做出系统总结。方立天在其著作中将中国疑天道神权的无神论思想。史嚚认为,国家的兴亡取决于百姓而

哲学中天人关系归结为三类,他说:“天道与人道,分属于自然与不是神灵,神灵的意志是通过百姓来实现的,他说:“国将兴,听

社会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国古代有以天与人相合,有以天与人相之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分,亦有以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即既对待又统一。”(《中国哲(《左传·庄公三十二年》)郑国子产否定天道与人事有内在的联

学范畴发展史》,人民大学出版社)“天人”之辩虽然开始于春秋系,他认为:

时期,然而它在奴隶社会已经开始萌芽了,这可以从远古的传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

说、原始宗教、文字记载中得到证明。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天道神秘渺远而不可知,人不能受它的束缚和支配。这些

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思想可以说都是对殷周以来的“帝”“天”至上的天人关系的叛

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疏理。离,它也反映封建社会即将取代奴隶社会这一动荡的过渡时期

中新兴阶层在政治上的要求。

一、诸子百家之前“天人”观念的演变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殷周时期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带有强

烈宗教色彩的、天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人完全屈从于天的结

(上册)中认为“天”有五义:“物构。这似乎给人一个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