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ppt

2025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ppt

  1. 1、本文档共2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界一般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和“仁”的思想,于是着重 进行有关“礼”和“仁”的研究,却忽视了“敬”这一更具本 质性的精神内涵。 B.人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会自然产生出于内 心的崇拜与仰慕的“敬”的心理,而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 敬”的心情。 C.当“礼”发展成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 内质得以留存下来,从而得以成为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 人修养的内核。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 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 状态。【答案】A2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在继承周礼的同时,也吸纳了“敬”的精神,同时也发 展了“敬”,把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的对象扩展为普通人。 B.由“敬”而发的礼活动合乎天理,并且具有道德价值,因为 “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发自内心,也出于天赋。 C.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但“敬” 的精神也应蕴涵其中,没有发自内心的“敬”,就没有真切 的仁爱之情。 D.“礼”和“仁”都以“敬”为本,但与“礼”“仁”相比,“敬”的思 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答案】D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对“敬”的阐述,也有一定发展,在祭祀活动中既 继承了上古对“天”与“神”的敬仰,也传承了西周以来的 敬谨精神。 B.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把“敬”发展成为 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C.“仁”是“礼”的内核,但是在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以及 家庭作用愈加式微的现代社会中,“仁”势必会带有一定 的局限性。 D.在“敬”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它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它 的外延不断扩大,同时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在延伸。【答案】B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

文档评论(0)

870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一线教育教研15年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