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
桔槔井灌是最古老的灌溉方式之一。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的桔槔井灌工程群是目前仍在使用的灌溉工程遗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分析了诸暨赵家桔槔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构成、工程特性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认为,赵家镇桔槔井灌的延续使用有其特殊的自然和历史背景;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12世纪,外来移民利用此地优越的地下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而有效的桔槔提水、发展灌溉农业,逐渐繁衍形成村落。灌溉工程体系规划科学、设计完善、管理有效,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诸暨桔槔井灌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科技和文化价值,是早期灌溉文明的活化石,近几十年遗产范围快速萎缩,应予科学保护。
桔槔;井灌;提水机具;灌溉工程遗产;价值
1研究背景
桔槔作为最古老的提水器械,早在公元前15世纪以前就已在古巴比伦和埃及灌溉中广泛使用[1-2]。中国最早关于桔槔提水井灌明确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4世纪的《庄子》一书,孔子的弟子子贡向灌溉的农夫建议“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说“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3]。证明早在2400多年前,中国就已有使用桔槔提取井水灌溉的方式。由于桔槔搭建简便、成本低廉,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桔槔井灌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应用十分普遍[4-6]。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中就称“桔槔”是“今濒水灌园之家多置之,实古今通用之器。”[7]直至19世纪,这一灌溉方式在许多中国农村地区仍在使用。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桔槔等传统提水器械被逐渐淘汰。而在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至今仍保留和使用着成规模的桔槔井灌工程群,它们存续至今,有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从灌溉工程遗产的视角,分析诸暨桔槔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特性及价值,并探讨这一古老的灌溉型式在这里得以存续的客观原因。本研究对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赵家镇的泉畈、赵家两村,其中泉畈村最为集中、保存最好,是遗产核心区。遗产所在区域属会稽山丘陵区走马岗主峰下的黄檀溪冲积小盆地,地势平缓。遗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温多雨,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350mm~1600mm,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00~1000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无霜期约245天[8]。盆地内最大的地表径流黄檀溪是钱塘江支流浦阳江的二级支流,汇水面积和迳流量都较小,随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溪流水位最大变幅约3m。遗产区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和侏罗系上统寿昌组(J3s)基岩。上部冲洪积层由下至上依次为黄褐色砂砾石、中细砂、亚砂土等组成,具有一定层理结构,孔隙发育,透水性强;后者下伏于第四系冲洪积层,主要由陆缘喷发相沉积形成的酸性火山岩类构成,与上覆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地下水资源丰富,埋深浅、回补快,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地层当中,补给来源主要依靠降雨入渗,通过补给深部基岩裂隙水和地表河流进行排泄。特有的自然地理及气候水文特点,为提水井灌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泉畈、赵家两村总人口7700多人,耕地面积5331亩,人均年收入1.4572万元(2014年)。
2起源与演变
诸暨桔槔井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泉畈、赵家两村村民分别以何、赵两姓为主,据其宗谱记载,皆是12世纪后移民至此,逐渐发展农业、繁衍生息、慢慢形成村落,并成为一方望族[9-10]。由于各类文献中对这一带桔槔井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均无明确记载,我们通过田野调查,结合碑刻、宗谱等文献分析,至迟17-18世纪泉畈、赵家一带桔槔井灌已非常普遍。
赵家村赵氏宗祠内保存有一块刻于1809年的“兰台古社碑”,记载当时赵家一带“阡陌纵横,履畈皆黎,有井,岁大旱,里独丰谷,则水利之奇也。”[11]在赵氏宗谱中载有道光二十年(1840)所立的《永康堰禁议》一篇,称“天旱水枯,家家汲井以溉稻田。旱久则井亦枯,必俟堰水周流,井方有水。以地皆沙土,上下相通,理势固然。”[12]而在另一篇《谱外杂记》中记载,相传永康堰为康熙时(1662~1722)所建:“传说村前大坂地盘高耸,田水苦无灌注,康熙间开通水路,自檀墺村南起,延亘五六里至磨山脚,筑成一堰,名曰永康堰。”[13]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至迟17-18世纪赵家镇一带桔槔井灌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的古人对地表-地下水循环机理已有科学认知,并利用这一原理人为增加地下水入渗补给。
当地将这种桔槔提水灌溉的井称作“拗井”。20世纪30年代以前赵家镇的拗井达8000多口,民间俗称“丘田一口井”,即每块农田均有对应的一口拗井来提水灌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提水桔槔”之设计伦理反思.doc
-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doc
- 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doc
- 桔槔汲水的科技应用.doc
- 桔槔井灌工程——星罗棋布 藏水于沙.doc
- 中国传统设计与技术文化研究——中国工匠技术文化体系研究系列演变1.doc
- 中国古代的“水泵”.doc
- 中国古代对力学的研究.doc
- 9 《船舶制造企业数字化造船技术在我国船舶工业中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前景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新时代数字教育资源更新优化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生物教学3D打印支架在植物光合作用实验中的创新设计与应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中的数字物流动力机制与产业升级》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的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与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教学学习过程监控与干预策略研究——以初中为例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下区域协同治理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数字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版权保护与合规性法律问题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8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安防视频监控中人体行为识别与行为意图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农村公路建设对乡村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带动作用及效益评价》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最近下载
- 大数据数据分析项目实践报告.doc
- Unit 6 Electricity everywhere 第4课时 Writing 教学设计 沪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docx
- 防爆电气设备安装与检验考核试卷.docx
- 情态动词-专题课件(共28张课件).ppt VIP
- 《GB 50318-2017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最新解读.pptx
- 河南水投集团所属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pdf
- 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练习带答案(全套).pdf
- 汉字与服饰文化(文字学).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