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传统设计与技术文化研究——中国工匠技术文化体系研究系列演变1.doc

中国传统设计与技术文化研究——中国工匠技术文化体系研究系列演变1.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设计与技术文化研究——中国工匠技术文化体系研究系列演变1

在《庄子?天地》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路过汉阴时,见到一个老者“凿遂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抱着水瓮打水浇菜,肯定非常吃力。子贡出于好心,便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古往今来,很多学者都曾对这段话表示过浓厚的兴趣,原因无非四个字——“机械”与“机心”。事实上,任何设计都不可能回避技术问题。对中国古代设计来说,“机械”与“机心”是技术文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机械”是指能够减少人的体力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的各种装置,是客体;“机心”则是主体的意志与愿望,是人对机械的期望和要求。机械是技术的物质载体,并且是技术得以实现的中介。然而,机械是人创造的机械。无论是从人创造机械的目的来看,还是从机械发挥功能的结果来看,它都必须与人的意志——“机心”保持一致。这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技术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关于“机械”的问题,它始终指向技术之外的领域。当它从纯粹的生产领域逐渐走向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时候(历史证明,这是必然的),技术的社会色彩会愈发浓重。在此过程中,技术也从那个最初服从于个体价值判断的技术发展成服从社会价值判断的技术,社会伦理价值的考量成为其重要标准。并且,就中国古代设计的实际发展来看,在很多时候,对技术的社会伦理考量可能远大于技术本身,汉阴丈人以“机心”去否定“机械”就是例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关于中国古代设计技术问题的讨论中,社会价值判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技术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本文拟通过技术与劳动生产、技术与物质生活、技术与社会生活三部分内容,对中国古代设计中的技术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技术与劳动生产

一般来说,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的需要。并且,在极端环境中,对新技术的迫切渴望往往会带来革命性进展。在古代,极端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环境和消耗性环境。其中,生产性环境以采矿和耕作为典型,而消耗性环境则以战争为代表。

无论是采矿还是农业生产,最初都依靠人手拉肩扛,效率极低。更重要的是,对生产者来说,这种付出大而收获小的生产方式让人身心都备受折磨,所以对体力的解放与新技术的获取有强烈渴望。众多历史证据表明,最初的机械也确实诞生于这样的环境。如前文中子贡所言之桔槔(见图1),目前所见最早实物为西周时期选矿遗址中出土的桔槔。“1988年江西铜岭西周晚期选矿遗址内出土桔槔衡杆1件……不仅可以用于运废砂,而且可用于浅井掘进中的提运。”最早的桔槔是在矿井遗址而不是其它环境中发现,有其必然性。只有在有需要的环境中,技术才有发展的动力。环境越恶劣,对技术的需要就越迫切。毫无疑问,原始条件下矿井生产是最极端的生产环境之一。

技术起源于极端环境的需要,但是并不意味着技术的应用会固着于此。任何生产活动都有特定的技术需求。新技术产生之后,会根据需要的迫切程度迅速传播。在这种逻辑的支配下,矿井中诞生的桔槔会传播到另一个有迫切需要的环境中。就中国古代来说,农业生产是仅次于矿井的极端环境之一。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关于桔槔的记载,如《庄子?天地》。更重要的是,此时文献中的桔槔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根据子贡与汉阴丈人的对话,桔槔可能已经成为常见的农业生产机械,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生产需要取水灌溉,但并不是所有的农田都靠近水源地。先秦时期已经有大型水利工程的案例,但是大多数地方依然需要依靠人力畜力远距离运水灌溉,时间和体力大量的消耗在路上。掘井技术出现后,解决了水源地的距离问题,可以方便的就地取水。然而对用水需求巨大的农业生产来说,从垂直的水井中取水,其劳动强度依然可观。从水井中取水,最初大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挖出一条通向水井底部的通道取水,如汉阴丈人;另外一种是用绳索系住罐瓮类容器,垂直放入井下,取水后拉出井面。无论哪一种,其辛劳都远非用惯自来水的现代人所能想象。于是,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且省时省力的桔槔便顺理成章的成为最佳选择。

除了极端严酷的生产环境外,战争往往也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毫无疑问,战争是人类社会的极端环境之一。战场的双方直接面对生死考验,其残酷性远非生产环境能比。然而一般来说,战争持续的时间有限。与常态性的生产活动相比,战场上没有持续性的极端需求,因此很难产生原创性技术。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对生产性技术的改造应用。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很多技术都来自生产环境。比如桔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