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居村民身份认同的冲突与重构_陶真.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居村民身份认同的冲突与重构_陶真.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3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

总第331期SHANDONGSOCIALSCIENCESGeneralNo.33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转居村民身份认同的冲突与重构

陶真

[摘要]村改居是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但地方空间的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人的城镇化。从B

村的实践来看,村改居后村民并非协调一致迈向城市生活,而是面临着身份认同的矛盾,其根源在

于地方空间变迁带来的表象关系的冲突。基于B村社区的个案调查,从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出

发,将其经验要点归为三个层面,一是强调空间的差异性与流动性,更新村民的空间表象;二是开

展广泛的社会交往,重塑村民的表象空间;三是组织网络信息活动,弥合空间失衡现象。这种身份

认同的重构策略,使转居村民获得适宜性生活空间,推进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也为推

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改居;身份认同;表象冲突

---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23]03016908

DOI:10.14112/j.cnki.37-1053/c.2023.03.003

一、研究缘起

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村改居进程,依法征收城镇建设用地,开展棚户区改造。时至今

日,城镇化进程仍在加快。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安置失地村民的转型社区也迅速

增加。这些社区的特殊形态与治理难题受到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

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强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

活。因此,村改居后村民的生活境况,特别是其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费孝通曾经在《小城镇·大问题》发表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表示,自己过去社会学研究最大的缺点

是“只见社会(社区)不见人”,过去的研究更强调社会的生态层次,而忽略了社会的心态层次。具体到

村改居社区研究上,不应只注重社会结构的研究,还要注重社区中农民的变化。李培林指出非农化使得

农民职业身份终结,但生活制度和社会关系连结的乡土社会不会轻易终结。这实质上是说失地农民

的农民职业身份虽然终结,但他们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处于身份认同的矛盾中,使

得村落终结而农民并未终结。

“认同”从社会心理学上讲,是“人们获得其生活意义和经验的来源”之一。卡斯特提出的认同是从

支配性制度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这些制度内在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构建其意义的时

候,它才能成为认同。这里,卡斯特探讨的是网络社会中社会认同的转变,其所言的认同并非个体认

同,而是超出群体边界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在他看来,个体和群体只有进入社会交往过程,

形成交往联系,他们的认同才能汇聚为社会认同。本文提出的身份认同是由自我认知与群体资格共同

作者简介:陶真,女,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1ZDA057)、安徽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经费资

助项目“从熟悉到陌生———村改居中的空间关系变迁研究”(项目编号:SZYBT202201)的阶段性成果。

①参见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②参见[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③参见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文档评论(0)

195****07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