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之外,是否还有一个思辨.docxVIP

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之外,是否还有一个思辨.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之外,是否还有一个思辨

黄华伟??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研员

《中庸·二十》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为:“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踏实地执行。“由此观之,“思辨”即“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现代汉语词典》对“思辨”的解释是:“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思考辨析。”第一个义项很重要,即“思辨”对象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真实世界的抽象内容”。这种具有“思考辨析”或“慎重思考、清楚辨别”意义的思维,另有近似的“热门”称呼。比如“批判性思维”,布鲁克·诺埃尔·摩尔解释为:“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2]2又如“审辨性思维”,谢小庆解释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笔者尤其认同前四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尤其缺乏如杜威所说的那种有教育意义的思维:“人们则是用心搜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才形成信念。这一思维过程就叫作思考,思索。只有这种思维才有教育意义……”这种“用心搜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的思维过程,与我们所说的“思辨”内涵相近。我们也许无法给“思辨”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可能并不妨碍我们较准确地使用它。二、为什么会出现“思辨”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成为独立的“学习任务群”之前,语文教学并非没有“思辨”行为,我们只能说之前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它的出现,应是为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思辨不思辨”的弊端。孙绍振先生在这方面的观察细致而深刻,具有代表性。他说的是课堂教学,但可视作语文教学中思辨缺席的“具体而微”者:“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本是由来已久的顽症……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但是,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肤浅”“弱智”“空洞”“糊涂”等病象,在语文教学中并不鲜见,更非“初病”,甚至就是痼疾。这种弊端的解决难以依赖“审美鉴赏”,难以依赖“语言积累”,难以依赖“文化传承”,而更多地只能依赖“思维发展”,依赖“思辨”的介入——“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有内涵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如何创生?”只有“不懈质疑”,在不断“去假”中,才能一步步“求真”。从修订中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来看,相比需要情感投入、讲求个性感受的语言、文学的“审美”,“不懈质疑”的“思辨”更侧重于指向“批判与发现”之“求真”。即从现实需求看,在“审美”“实用”之外,应再树起“求真”一极,——“三极”世界会比“两极”世界会稳定得多。事实上,语文长期摇摆于“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是否也与“科学性”一极过于弱小相关呢?笔者认为,“科学性”能让“人文性”变得“有理可说”,能让“工具性”变得“有章可循”,它是打通两者隔阂的媒介。之前有句耳熟能详的话“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一体两面”,那么“科学性”就是可以把“两面”融为一体的“黏合材料”。“三极表”是否能更全面地反映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与其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呢?——退一步说,或者“求真”是我们希望“思辨”承担的一种语文价值取向。三、“思辨”是什么样的首先,我们只能说“思辨”不是这样的。它不是幻想和想象:“不能是自娱自乐的幻想……不是对莫须有的东西进行随心所欲的想象。”它不是“快的心智处理进程”:“调用的认知资源非常少,常常情绪化,依赖直觉,见多识广又很会联想,擅长编故事,经常下意识作出反应……以为亲眼所见就是事情全貌。”[6]它也不是“鲁莽地得出结论或者不规范地、不假思索地任凭下意识作出决定”:“不是盲目的行动或反应……不是任凭各种诱惑的摆布,不是轻易受情感、贪欲、无关考虑、愚蠢偏见等的干扰。”[2]1~2这就是说,它不是“幻想的”“想象的”“情绪化的”“直觉的”“编故事的”“下意识的”“轻信的”。——不很严谨地说,它不是“感性的”。其次,“思辨”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运用各种方法探寻新的材料,以证实自己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是将它否定。保持怀疑心态,进行系统的和持续的探索……”它应该是“慢的心智处理进程”:“我们想得多一些,调用的认知资源也更多,动作比较慢、擅长逻辑分析……”它应该“与写论文非常相似”:“你总是先完成初稿,然后,为了尽可能地完善你的论文,你会不断地修改、提高……为了让你的思维尽可能正确,需要你多次检视当初的思考。”这就是说,它是“逻辑分析的”“调用更多认知资源的”“保持怀疑心态的”“终统的持续的探索的”“不断地修改的”“检视当初思考的”。——它是“理性的”。当然,之所以是“理性”的另一原因,还是语文教学长期“缺憾”下的需求

文档评论(0)

风的故乡 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风的故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