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定风波.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了解苏轼多少呢?请结合苏轼的作品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西北望,射天狼。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在绘画方面,画竹师承文同(即文与可),但比文与可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坎坷的一生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贬官黄州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的政治打击,但是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面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形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背景: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近三年,偏居荒野,躬耕自乐。元丰五年七月,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读准字音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料峭qiào读清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读准轻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读出情感旷达超脱诵读要求二、反复诵读初步感知录音范读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思考:全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事:苏轼遇雨情:旷达超脱整体感知赏析小序问: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理解全词有什么帮助?明确:表明写作这首词的原因,帮助我们理解苏轼的形象,理解全词的情感。三、品读鉴赏深入探究赏析上片1、讨论:诗人如何面对突来的风雨?前两句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抓住关键词解读。明确:从容不迫、悠然自得。一个洒脱的苏轼。“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穿林打叶”暗指雨之大“何妨”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