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荆州八县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体验”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子倡导的“体道”,王弼提出的
“体无”,朱熹强调的“体认”,他们所说的都是“体验”。“体验”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
方式,超越一般的语言概念层次,直抵个人的心灵世界,在心中再现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从
而实现与他者的通融,达到一种内外冥合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就是根植于这样的思想
文化土壤,“体验”也成了其基本的方式。
强调通过批评主体的内在体验抵达作品的内在世界,这几乎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史
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
心敏则理无不达。”强调读者的“体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此外,在传统文学批评
史中,还出现了系列与“体验”相近的术语,比如唐代虞世南的“神遇”、张彦远的“心
契”、宋代沈括的“神会”、杨时的“体会”等。这些批评观念认为,读者如果只是停留在
字句的阐释中,是无法把握作品意蕴的,因为作品的意蕴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去体验
去把握。
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并
没有消失。除了批评家的自觉选择之外,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作为一种民族审美方式的积淀,
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在地制约着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无论是早期对传统文学批评自觉
进行现代转化的王国维,还是鲁迅、茅盾、李健吾、沈从文等新文学批评家,在他们的批评
文字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学中“体验”的影子。他们把自己了解的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内化
为对作品的体验与分析,在评价作品时调动一个批评家特有的审美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
结构、色彩、音响、节奏,以及主题、氛围、情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健吾。李健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吾注重批评文本的灵魂和作家作品灵魂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把握作品的意蕴与精神。他指出:“一个
批评家……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深处。”在他看来,批评是一种体验与叙述,体
验作者的经验、快乐与痛苦,并以直观印象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相遇。
然而,现代文学批评家那种以“体验”为基础,然后再寻找一种合适的批评方式对自己的审美经验
进行归纳与阐释的批评路径,在当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尤其是自新时期以来,随着各种西方批评
理论的涌入,大多数批评家都被“理论”裹挟,在他们看来以“体验”为重心的传统文学批评失去了对
当代文学的阐释能力。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它们从新的角度打开了文学文本
的世界,文学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论方法使用的合理性。但那种以“理论”为重心的批评同样有
其不可忽视的缺陷,那就是批评者过分关注批评理论的运用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文本成了验证理
论的材料,而不同的理论往往只侧重于文本的某一方面,因此文本的整体性被肢解,文学的意义也被简
化为理论或者逻辑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世界被消解。
其实,文学是一种特殊意义的话语文本,是一种体验的对象,因此也就决定了文学批评不是单纯记
录作品中包含的信息,也不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它们进行技术解剖,而是把批评主体投入其中,在作品与
作者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回应,从而获得作品的审美与意义。文学批评中的“理论”应该基于文学,以
恰当的方式面对文学,因为文学的意义不是客观赋予的既定知识,而是需要读者带着阅读经验与人生经
验去体验,其意蕴才能被激活与生成。
意蕴隐藏于文本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形式、布局谋篇、节奏安排等背后,对这些内容的分
析是文学批评不可缺少的“技巧”,因为它们为作品感性特质提供了直观的表现方式,但把握技巧的根
本目的在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意蕴世界
文档评论(0)